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新民眼 > 正文

收官之战·莎车篇|每个当地农民都知道怎么走的“上海大棚”,是地名更是沉甸甸的信赖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孙中钦,李一能     编辑:黄佳琪     2020-10-15 14:52 | |

  天刚蒙蒙亮,上海浦东新区第十批援疆干部王涛就收拾好了行装,今天是他下乡的日子。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塔尕尔其镇副镇长,王涛和上海全体援疆干部忙得不可开交,每天开会下乡看项目。因为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而莎车县是上海援疆四县中尚未脱贫摘帽的地区之一,任务重、时间紧,冲刺正当时,不能有一丝懈怠。

  喀群乡托万喀拉央塔克村的核桃树林中,援疆干部李靖(左)与王涛(右)在询问村民古丽阿依姆•艾散家的种植情况

  莎车县地处新疆西南边陲、昆仑山北麓、帕米尔高原南缘,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布古里沙漠之间的叶尔羌河冲积扇平原中上游,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与连接中亚的要冲重镇。3000多年来,奔腾不息的叶尔羌河在莎车孕育出灿烂繁荣的文化,至今滋养着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在脱贫攻坚战的决战时刻,来自上海援疆干部们只有一个心愿,助力脱贫攻坚战,一定让莎车的百姓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让这颗镶嵌在戈壁滩上的明珠越发璀璨。

  核桃丰收正当季

  跟随着援疆干部,莎车行的第一个目的地,是位于叶尔羌河畔的喀群乡。从位于莎车县城的上海援疆莎车分指出发,需要两个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目的地。“下乡进村的条件可不比县城,山高路远,一走就是一天。”王涛告诉记者,第十批上海援疆工作是今年启动的,他们刚刚就位就遭遇了疫情的突袭,新疆地区接连两波疫情对于援疆工作的开展影响很大,但脱贫攻坚冲刺时间不等人,防疫形势稍有好转,援疆干部们就抓紧一切时间,投入到助力扶贫攻坚冲刺的战斗中。

  这次下乡的目的地喀群乡,盛产玉石、核桃、小麦等,因为交通不便,产业落后,处于贫困状态,而上海援疆干部的到来,则为喀群乡“有货难卖”的情况带来了转变。

  这几天,喀群乡的核桃迎来了丰收,农户家的核桃林挂满了成熟的果实,这不仅是农民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更是他们一年的希望所在。一家农户能否脱贫,很可能就是由这小小的核桃是否能顺利卖掉所决定。

  喀群乡新疆奇遇农业的晾晒场上,丰收的核桃在阳光中静静等待装箱运送

  新疆奇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家位于铁热克巴格村,以核桃深加工为主的新建工厂,是上海浦东援疆资金投入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工厂的负责人叫杨清,他告诉记者,新疆出产的核桃个大皮薄、果仁饱满、品质上乘,但苦于路途遥远,运输成本非常高,以往都是运到浙江进行加工,炒制好后再运回来,一来一去成本就上去了。而这家企业投产后将使得喀群乡也拥有了核桃深加工的能力,本地核桃再也不用舍近求远了,而企业可以用更为公道的价格向附近农户采购核桃,实现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但在新疆农村设厂,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受到疫情的影响,工厂的建设被耽搁,资金不足、设备难以到位,让杨清一筹莫展,但此时上海援疆干部伸出了援手。在得知了杨清遇到的困境后,立即主动与工厂对接,投入150万元上海浦东援疆资金,帮助企业购买设备,招募培训员工,终于抢在核桃的丰收季前让这座工厂顺利投产。

  在工厂里,刚刚收来的核桃几乎铺满了整个院子,十几个工人们忙碌地翻晒、装袋、送入加工车间,他们基本都是本地少数民族群众,这家工厂提供了80多个就业岗位,一人在这里找到工作,就很可能意味着全家实现脱贫。

  喀群乡新疆奇遇农业的晾晒场上,工人正在翻晒核桃

  一位维吾尔族小伙子主动和记者打了招呼。他叫艾孜买提,今年23岁,因为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公司担任主管,平时主要负责沟通翻译等管理工作。艾孜买提告诉记者,他是本地人,家里世代务农,是父母省吃俭用辛苦劳作把他和弟弟培养成了大学生,才让他找到了这份工作。务农最大的难处就是看天吃饭,全家一年收入在4万元左右,遇到欠收就会受到影响。但他来到这家企业上班后,一个月收入就有4000元,一个人就超过了整个家庭的务农收入,家里的经济情况一下子好转起来。艾孜买提说,在他看来在这里上班赚钱还不是第一位的,最主要的还是学技术,他最大的梦想就是以后也能开一家加工农产品的工厂,带动乡亲们致富,把家乡的特产卖到全国各地。

  上海企业助力农民增收

  在莎车县城,有个大型农贸批发市场,防疫形势刚刚好转,市民们就纷纷前来采购,市场逐渐恢复了之前热闹的景象。而在市场边上,很少有人知道,坐落着一家上海企业开设的微型工厂,将当地优质农产品加工成高附加值的产品,不仅解决了当地百姓的就业,更是提升了农民的收入。

  “你在上海超市可以买到我们生产的花茶、简餐能量棒、巴旦木油等等产品,都是用莎车的农产品加工的。”这家工厂的负责人、上海闽龙实业公司董事长郑金龙告诉记者,他们是一家上海浦东企业,已经在新疆扎根10年了,创立了新疆小蜂农业品牌,意思是在公司的各民族员工要像小蜜蜂一样团结勤劳。

  莎车县小蜂农业坚果炒货车间

  这家工厂是小蜂农业在新疆的第三家工厂,从筹建到竣工,用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今年5月底,随着防疫形势好转,郑金龙在解封的第一时间进疆,在与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挥部的沟通中,得知当地从去年开始大面积种植藜麦,这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农作物,但需要进行深加工才能进入市场,而当地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进行此类农产品的加工,于是郑金龙便回到上海市场调研,研发产品,设计厂房。

  工厂的建设得到了上海援疆干部的大力支持,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挥部指挥长陈剑,在几个月时间里四处奔走,和莎车县协调。水、电、场地的问题都被很快解决,并且工厂的建设还获得了上海援疆资金的支持,整个厂房的建设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如今崭新的厂房已经正式投产,可以生产坚果炒货、坚果油、营养简餐、花茶等产品。郑金龙说:“农民种植的农产品能够卖出去,第二年他们才有积极性继续种植,所以我们的这家工厂,也对脱贫攻坚、帮助农民致富增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目前,这家工厂预计可以提供500个就业岗位,因为疫情原因暂时没有满员,目前招募到了180人。来这里工作的,都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以女性居多,她们在进入工厂前很多都没有工作,或者帮忙务农,收入非常有限,但进入工厂上班后,不仅收入提高了,也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女工再努热姆·巴热提身穿红色的制服,说明她是这家工厂的主管,负责操作玫瑰花茶流水线,并对其他一线工人进行辅导。在进入这家工厂前,她在家里带孩子,老公开出租车,家庭收入很有限。因为普通话说得不错,也想缓解一点家庭负担,巴热提进入了这家工厂,并很快适应了这个岗位。领导发现,这位曾经的“家庭妇女”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不仅自己的技术飞快提升,还能带动其他工人一起进步,而她最大的优点,就是具有钻研精神,下班后还在车间里研究生产线如何运转,想办法提升工作效率。“在我们工厂,像她这样的工人很多,以前是没有机会,但一旦把他们放在合适的岗位,很快就发光发热。”郑金龙告诉记者,工人们在这里最大的收获,不仅是收入的提升,更是找到了“更好的自己”,发现原来自己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这将使他们的人生收益颇丰。

  莎车“网红”养成记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麦麦提,今天邀请了一位远方来客一起直播,来自上海的援疆干部,帅哥王涛。”在莎车县电子商务旅游展厅,长相帅气的展厅负责人麦麦提·图尔荪对着镜头来了一长串开场白。而援疆干部王涛,则是一脸紧张,说话也不如平时利索,这是他第一次参加直播带货。

  麦麦提(左)与王涛(中)、主播古扎丽努尔(右)一同为莎车农产品直播带货

  他们进行直播的莎车县电子商务旅游展厅,是在上海浦东援疆资金帮助下修建的,以展示、销售当地特产为功能的综合旅游集散中心。而通过视频、直播平台带货直播,是当下最流行的网络销售方式,麦麦提·图尔荪则是本地培养起来的第一代“直播网红”。

  今年27岁的麦麦提·图尔荪是莎车本地人,曾经在内地工作过一段时间,对各种网络平台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比较出众,加上形象帅气,来到电子商务展厅担任负责人一职,平时负责线下讲解和销售,以及线上的直播带货和主播团队的打造。

  目前,他所在的主播团队,可以说是莎车“最养眼”的组合,帅哥美女云集,已经孵化了本地网红16名,其中12名返乡大学生,包括6位贫困户,实现平均月销售额24.7万元,不仅解决了就业,也推动了莎车县电商高速发展。2020年上半年,莎车县电商零售额达5197万元,229个乡村级电商服务站点网络零售额达254万元,带动了4800户贫困户实现月增收380元。

  在麦麦提·图尔荪和另一位主播的带动下,王涛的“直播首秀”渐入佳境,这位年轻的副镇长虽然援疆时间不长,但对业务已经非常熟悉,对分管辖区的特产如数家珍,很快就和网友们聊得火热,把直播间的气氛推向高潮。

  “这已经不是上海援疆干部第一次做客我们的直播。”麦麦提·图尔荪告诉记者,上海援疆莎车分指除了提供资金打造电商展示中心,援疆干部们也纷纷来到直播间向上海市民推荐莎车特产。不久前,分指指挥长陈剑也来直播间,向浦东的父老乡亲们介绍莎车的优质产品,两个小时就实现带货销售额600万元,商品被“秒杀”一空。

  当被问到是如何成为一名主播时,麦麦提·图尔荪告诉记者,他家里是务农的本地农民,好不容易才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走出家乡后发现外面世界变化太快,家乡的优质特产难以远销不是因为质量不好,而是运输与销售渠道不畅,才让“酒香也怕巷子深”。

  “你知道吗?我的偶像就是李佳琦,他的成功就是一个励志故事,让我们有信心在电商主播的路上继续走下去。”麦麦提·图尔荪说,因为有家乡丰富优质的特产,还有上海援疆莎车分指的帮助支持,他笑称自己的目标就是成为“莎车李佳琦”,在推荐特产的同时,也成为连接起新疆与内地的桥梁,让他的直播间成为各民族年轻人交流了解的平台,与大家一同分享如今家乡在脱贫攻坚冲刺之路上的故事,以及生活臻臻日上的喜悦。

  人人皆知“上海大棚”在哪里

  在莎车县街头,如果问路人莎车县扶贫产业园在哪里?对方多半会纳闷地想半天,但如果问“上海大棚”怎么走?基本会立即得到明确的答案。在莎车老百姓心目中,“上海大棚”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种植着许多优质瓜果蔬菜,还可以免费领取种苗,更重要的是它能给农民提供各种支持,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上海大棚”扶贫产业园

  沿着莎车县主干道行驶十多分钟,就能见到“上海大棚”的所在地。和内地不一样,南疆的大棚一半是土坯一半是塑料薄膜,据说是因为只有这样的结构才能抵抗住戈壁滩上刮来的风沙。

  曾经,因为技术、种苗等多方面原因,当地农民的收成并不理想,销路也成问题。为了帮助当地农业发展,上海援疆在莎车建设了占地面积1500亩,集种苗培育、技术培训、科普教育、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扶贫产业园,并成功创建成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

  扶贫产业园市场部负责人张月娟在上海工作多年,现在已经在莎车定居。她告诉记者,园区有员工350人,其中贫困户245人。所属的育苗中心今年承担着2.5亿株苗木培育的任务,包含蔬菜苗、水果苗和万寿菊苗等。

  张月娟在“上海大棚”扶贫产业园的温室中

  走进产业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壮观的葡萄长廊,在望不到尽头的葡萄藤上挂满了成熟饱满的葡萄,工人们在葡萄架下午休聊天,而他们身后则是成片的蔬果大棚,里面种植着羊角蜜、西梅、无花果等等时鲜果蔬,在温室暖棚内,还有火龙果、芭蕉等等在新疆难得一见的植物。由于采取了现代生态的种植模式,这里所有的果蔬采摘后只要用水冲去灰尘就能直接入口,新疆充足的日照让这些果蔬品质超凡,特别是已经成熟的水果,一口咬下顿时甘甜四溢。

  葡萄藤长廊

  张月娟说,扶贫产业园建立已有10年时间,在浦东新区的大力支持下,平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培育种苗,寻找适合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在园区内试种繁育,待培育出合适的品种就向当地的农户进行推广,通过培训和免费赠送种苗,引导农户开展种植,并帮助他们对接市场,以达到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

  今年新疆遭遇第二波疫情,正好是当地西梅丰收的季节。农户们西梅卖不出去心急如焚,眼看就要烂在地里,这就意味着一年的辛苦就要白费,于是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联系“上海大棚”求助。张月娟急忙来到村里收西梅,却被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难住了,疫情期间装西梅的筐子怎么也买不到,无奈之下她只能一家家打电话求助,结果了解到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挥部正好有2000个筐子,解了燃眉之急。

  在拿到筐子的当晚,张月娟就赶到村里收西梅,村里老老少少看到她带着筐子及时赶来,顿时欢腾雀跃,激动地流下了眼泪。那晚,全村打着手电连夜装筐打包,终于抢收成功,所有人心中的石头落了地。“‘上海大棚’在莎车老百姓的心里,已经不是一个地名,更多是的信赖与期待。”张月娟说,每当看见老乡们丰收时喜悦的笑容,以及越发红火的生活,她都会觉得,一代代援疆人的坚守和奉献,就如同“上海大棚”里的果蔬种苗,所有精心浇灌终将获得回报。

  葡萄藤长廊

  脱贫者说

  喀群乡托万喀拉央塔克村的村民古丽阿依姆·艾散

  我叫古丽阿依姆·艾散,是喀群乡托万喀拉央塔克村的村民,一个人带着三个还在上学的女儿,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平时,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务农,打理着4亩冬小麦、4亩玉米和4亩核桃,还有2头牛5只羊,这就是我全部的家当。

  一个女人要挑起一个家,真的很辛苦,但也很充实。这几天我特别高兴,因为是核桃丰收的日子,精心打理了这么久终于有了回报。虽然我核桃种得不算多,但在林业站技术员的指导下,今年亩均产量特别高,核桃个也大,村里人都夸我种得好。

  王涛(左)与李靖(右)了解村民古丽阿依姆•艾散(中)家中核桃种植情况

  最近,邻村开了一家核桃加工厂,据说是上海浦东援疆资金援建的,他们收核桃价格非常公道,因为没有中间商,省下的钱都补贴给了农户,我家的核桃销路也不用愁了。而且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在种核桃时也给核桃树分了类,采摘后按照不同的品种分开卖,而之前都是混在一起卖的,就是这样小小一个举措,预计今年核桃的售价也会提高不少。

  曾经,因为家里劳动力不足,我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因此,政府对我家的情况也非常关心,为我落实了“一户一策”的帮扶方案。去年,我家的人均收入只有3954元,今年的目标则是提高到8362元。

  通过政府补助、劳动增收、生产技术升级等措施,今年我家已经实现了脱贫,从贫困户变成了一般户,但现在还属于一般户中的边缘户,就是依然不太稳定,需要进一步巩固。但我有信心可以完成这一目标,因为只要踏实勤劳,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大事记

  2010年6月,浦东新区正式启动援疆(莎车县)工作。浦东新区于7月1日签署了《浦东新区与喀什地区莎车县对口支援意向书》。2010年8月1日开始实质性推进。

  2014年,开展30个援疆项目,涉及富民安居工程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个,产业发展项目9个,社会事业项目14个,基层阵地建设项目1个,人力资源培训项目2个。

  2016年度,浦东新区全年承接50名莎车县社区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50名宣传业务培训班、50名党建业务培训班、150名村支部书记能力提升班、50名行业协会培训班、100名社会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50名群团组织培训班、15名医疗卫生技术进修培训班,并组织40名教师挂职锻炼。组织4批250名莎车青少年来浦东进行交往活动。

  2017年,开始援疆项目33个。涉及安居富民工程项目2个,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个,社会事业项目9个,产业发展项目7个,创新社会治理项目4个,人才支持项目6个,其他项目2个。

  2020年度,浦东新区投入11余亿元,开展65个援疆项目,同时,组织区内的街镇、企业对口莎车县携手奔小康专项帮扶资金投入使用,并提供企村结对、村村结对帮扶资金。

  2020年,第十批上海援疆莎车分指助力莎车脱贫攻坚,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

  喀群乡托万喀拉央塔克村的核桃树林

  记者手记:年轻的南疆

  在莎车采访中,对于南疆农村地区的脱贫攻坚的现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难点在哪里?最主要还是在于人。

  南疆的老一辈农民,勤劳质朴,但由于信息闭塞和受教育程度不高,现代化技能的掌握程度有限,对于改变生活的意愿也并不十分强烈,一瓶水一个馕过一天,就是很多人世世代代的生活状态。加上普通话大多不好,缺乏社会竞争力。

  喀群乡托万喀拉央塔克村,援疆干部李靖(左)、王涛(右)与亚森·喀斯木大爷交谈

  但和中国其他千千万万的家庭一样,南疆的农村家庭同样非常重视教育。家里再困难,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们去上学,如果能考上大学,更是会成为全家人的骄傲,孩子们在学校获得的荣誉,会被放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

  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的后辈们,令人眼前一亮。在采访中,不论是返乡大学生,还是戴着红领巾的小朋友,都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对新技术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也远非他们的父辈可以比肩。

  更重要的是,在谈到未来的生活,年轻人们眼中都亮着光,他们见过世面,掌握技能,知道家乡现在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如何才能迎头赶上时代的步伐。看着他们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的样子,我坚信这片美丽的土地,一定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李一能

  图片 | 孙中钦

  视频 | 孙中钦 李一能

  视频制作 | 李永生

  编辑 |黄佳琪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