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上海老城厢的文化内涵

来源:新民晚报夜光杯     作者:李文骏     编辑:钱卫     2017-08-21 15:14 | |

  刻成此印谱的最后一刻,已经夜深,听着外滩传来的海关钟声,不由感慨万千。

  我是上海人,生于斯,长于斯。最早住在黄浦江畔,后来迁居不能超过药局弄——真正的老城厢里了。老城厢的每一条弄堂,每一座房屋,对我来说,真可谓再熟悉不过了。几年前拜记吕颂宪兄,聊起老城厢,有着说不完的话题。听着他将老城厢路名地名的掌故娓娓道来,在惊奇和欣喜之后,欣然决定合作一部反映老城厢路地名掌故的作品。

  随着日新月异的城市变迁,老城厢也不得不面对拆迁的命运,许多街道、弄堂消失了,许多路名地名成了历史。但是尽管与西安、北京比较,上海的历史要短很多,但上海老城厢的文化内涵却也是值得珍惜的。一天天望着拆迁的瓦砾和不断建起的高楼,心中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惋惜念旧之情油然而生。为了回报老城厢对我的养育之恩,为了对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尽一点微薄之力,自壬辰年(2012年)起,我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刻成了百方老城厢路地名印章。

  上手之后才发现,这不是件容易之事。为了使作品具有新颖性、可看性,这也是对作者的篆刻功力的考验。

  三年来一直沉浸在此谱的创作中,不断地借鉴前贤的大作,从古玺、秦汉印、明清直至民国各流派印作中汲取灵感,特别是加强了边款的创作,多面款、阳文款占了很大的比例,这是本书的一个特色,也是形成个人风格的一个契机。这百方印的创作,对我来说是一个理性思索、重新学习的过程,每有一点会心之处,不胜惊喜,如同当年拜师初学一般。

  可惜我的恩师江成之先生已于一年前仙逝,未能看到学生的拙作,只能借此在老师的灵前敬上一瓣心香了。

  在印谱的创作和制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朋友的支持帮助,如李子仲、沈伟锦、钱秋梅、徐莉莉等承担的拓谱的工作,对各位好友的帮助支持,我极为感恩,深表敬意。

  (本文为《上海老城厢路地名掌故》印谱的跋,枾为编者所加。)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