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夜读 | 茅善玉的沪剧梦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华心怡     编辑:郭影     2017-12-24 21:00 | |

       这是上海的声音,这是生活的声音。吴侬软语的申曲,传唱为江南风韵的沪剧——一出出时代大戏“声声”不息。它不仅是《雷雨》和《金丝鸟》,它也可以是《邓世昌》与《回望》。上海与中国的情境变迁,在沪剧的时装舞台上,留下一段段“我们”的故事。

       这几天,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又忙开了,忙着梳理一年总结,忙着筹备面向白领的沉浸式沪剧体验“曼妙花园会”第三期。“沪剧的魅力,源于它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植根于上海这片土壤,我们不能辜负肩头的这份责任。这份责任,就是用沪剧的语言,打造我们的文化品牌,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 

地方戏 国家史

      茅善玉是沪剧活色生香的最好诠释。举手投足,谈笑说唱,都透着上海女子的风情。被招入沪剧团之初,她不过是欣喜自己不用去上山下乡,找到了一个铁饭碗。“每天学戏练唱,其实谈不上喜欢或是不喜欢。”直到有一天在后台,她看着前辈丁是娥在台上演出《鸡毛飞上天》。“那一天我突然开化了,觉得丁老师怎么唱得这么好听,如此动人。好的艺术是直指人心的。”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茅善玉不再觉得沪剧只是一个饭碗,“因为了解,才会去爱。因为爱了,才可能更了解。我觉得那之后,自己学起来更用心了。”

      沪剧是民间的,它必须连接地气。这些年来,每当国家遇到重大时间节点,沪剧人从来不缺席,他们的现实主义创作留下了许多经典。“沪剧不仅仅是儿女情长,我们还有一大批反映革命历史的剧目,比如《白毛女》《星星之火》《芦荡火种》《红灯记》等。这几年,按照共产党红色丰碑这个主题,我们还新编了《回望》这出戏。”上海沪剧院专门请来了专家为新戏把脉,类似于“党的女儿”这个主题的戏其实很多,但《回望》脱颖而出,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大家一致认为这个戏角度新颖,很有当下感。”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剧院青年团演员带着这出戏走进嘉定文化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用一出红色剧目体现共产党人的信仰,沪剧紧扣时代的脉搏,“可以看到,沪剧的剧目都是与中国不同时代紧密结合的。沪剧,虽然是地方戏,但它也是一部国家史。”

      不仅沪剧的作品是一部国家史,沪剧院的发展,也留下时代的烙印。大约15年前,刚刚当上院长的茅善玉,日子并不好过。“那个时候的状况就是没钱,没市场,没作品。这三样其实是环环相扣的,越缺失,越是一种恶性循环。”如今,获得全额拨款的沪剧院可以安心搞创作,搞推广。“眼下的压力也很大。压力大,是因为在如此强有力的外部支持下,我们如何予以回报。”   

家乡话 世界语

      沪剧,说的唱的都是我们最熟悉的上海闲话,扎根于这座城市。但是沪剧的生长空间却不会局限于上海。家乡话,也可以成为世界语言。“为什么我们会看意大利歌剧,你能听懂每一句话吗?语言,不应该成为障碍。只要是经典,就会被接受,被喜爱。”

      今年,上海沪剧院带着《邓世昌》去中国台北演出交流。这部戏以甲午海战为背景,用沪剧形式演绎海上英雄正气浩然震寰宇的家国情怀。“演出的时候会有字幕。虽然听不懂上海话,但大约十分钟后大家都进入了语境。这是一部比较硬的戏,没有什么男欢女爱,台下也有很多年轻人,但他们完全沉入进去。当看到中国人打击侵略者时,台下有观众站了起来拿着自己的围巾甩啊甩,这是情不自禁的表现。”

      甚至,沪剧还在北京找到了“娘家”。去年沪剧院第一次走进北京大学,收到不俗反响。今年,她们带着《雷雨》再入北大,结果造成了一票难求的局面。“就像是热门的演唱会。”茅善玉回忆起几个月前的场景,还是掩饰不住地兴奋。“在北京大学也有许多南方的学生,她们说沪剧给了她们力量,许多北方学生会和她们交流:你们沪剧听起来很不错。”正是两次成功的校园行,给了北大一个震撼,“浦江文化协会”今年顺势成立。在茅善玉心中,这是她和她的兄弟姐妹们在北方的“娘家”。“可能现在娘家的规模并不大,但我们有信心让她发展起来。”之前,上海沪剧院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茅善玉还特别叫人到剧院门口打探行情,“结果我们的‘探子’说,票价已经翻跟头了,真的是开心啊。”

      这几天,茅善玉在英国念大学的女儿放假回国。母女两人又能贴心地说说体己话,“总觉得有点愧疚,能够陪她的时间不多。”茅善玉大部分的时间,都给了沪剧。“其实沪剧也是我和女儿沟通的手段之一。不像别的年轻孩子,我女儿的上海话非常挺刮。她也会唱,不过嗓音不是很好。”高中就留学英国的女孩,常常想家,“一想家,她就听沪剧,这是她排遣乡思的方法。”读哲学的女儿,还成为母亲推广沪剧的桥梁。“我常常给她指派任务。她们学校里各种社团活动很多,我告诉她,如果有机会要想办法让我们上海的沪剧走进英国的高校。”

      在中国台北,在北京,在英国……沪剧的触角伸得老长。“我们要让上海的文化走出去,更重要的是,走进去,进入他乡的生活中去。”

旧情怀 新时尚

      沪剧,是有些旧日情怀的。市井街巷里的妈妈阿婆们,几乎人人都能来上几句。但沪剧,已瞄准年轻的阵地。

      高雅艺术进校园,已经有了些年头。不似其他剧种化繁为简,茅善玉坚持校园里的沪剧不能做成简易版。“沪剧必须做加法,决不能做减法。”别的戏剧,有铜鼓,有繁复的服饰,有夸张的妆容,而作为时装剧的沪剧,如果在舞台效果上进行删减,显然会变得简陋起来。“所以我们进校园,都是选择名剧、名演员。就像是年轻女孩去谈恋爱,出门前总要化个妆好好打扮打扮,能给别人留下个好印象。”不仅是校园,上海沪剧院还举办沪语训练营。3年时间,逾六千人,颇为可观的数字。“在这个新时代里,传统文化被如此重视。沪剧作为上海本土文化的代表,必须抓住一切机会传播精气神和自信心。”

      不同的群体,各个击破。今年下半年,上海沪剧院又推出了针对年轻白领的“曼妙花园会”。“有一点像沙龙性质,大家聚在一起,沉浸在沪语的氛围里。花园会是沪剧折子戏牌,曼妙则代表沪剧的一种气质。”11月的那期“曼妙花园会”,网上报名80余人,来的几乎都是生活工作在上海的他乡或异国人。“我们在老洋房里,大家穿上旗袍,唱着《雷雨》的桥段。歇息时,喝咖啡吃点心,我们还会讲讲上海话的特点,比如王黄不分之类的。”“曼妙花园会”的参与者们建立了一个微信群,交流自己在这座城市里的所想所感。“未来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比如用沪语朗读王小鹰小说《长街行》等等,总之要打响这个品牌。”往昔情怀的沪剧,也可以是摩登的,可以成为一种新时尚。

      沪剧,是上海的一张名片。今年7月,第三届“沪剧艺术节”大汇演。42摄氏度的高温天里,爱沪剧的老人家来了,学沪剧的年轻人来了,还有扮演阿庆嫂的孩子们也来了。5000多人齐聚一堂,观众是演员,演员也是观众,将气氛推至顶点。“对于沪剧的未来,我有着许多期许。我希望沪剧能够在保留抒情性、音乐性、民间性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舞台美学。这不是一代人就可以做到的。”沪剧,一朵绚烂的上海之花,香飘四海。这抹艳丽,表达着市井的大俗大雅,勾画着时代的风雨彩虹。

采访手记

再起航

       总以为,沪剧是莺莺燕燕,未曾想,沪剧也可以是波澜壮阔。时代的故事,讲得荡气回肠。

       总以为,沪剧是婆婆妈妈,未曾想,沪剧也可以是青春芳华。上海沪剧院,20岁出头的年轻人,已占了一半。

       与其他古老的戏种相比,不过200年的沪剧算是小字辈。但谁也不敢轻瞧了晚生后辈。真实,是最强大的力量。沪剧,是真实的,走心的,动情的。它不拘泥于程式的藩篱,以人物化和个性化的表达,以话剧现实主义的叙述方式,朴实自在地讲述我们身边的故事。

      茅善玉的沪剧梦,便是建立自己的沪剧舞台美学。这是理论上的高度概括,使得沪剧的林林总总都能说出个所以然,这条路还很长。所以这些年来,沪剧一直在寻找市土壤、夯实观众基础的同时,向其他剧种学习借鉴。

      沪剧的生命力,在于与城市同行,与时代同步。再起航,新时代的上海沪剧,打造我们的文化品牌。(华心怡)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