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夜读 | 不能被忘记的昆曲大师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张可驹     编辑:史佳林     2018-01-07 21:00 | |

前不久,本人错过了昆曲名家在昆山演出的大师版《牡丹亭》,甚感遗憾。遗憾之余,我想简单介绍两位参加演出的大师:柳继雁与沈世华。她们是资深昆迷心目中真正的大师,但大多数昆曲爱好者可能并不熟悉她们。

近十多年,社会上对昆曲的关注确实越来越多了。上海昆剧团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办公地点也被戏称为“熊猫馆”,喻其为国宝。南京、苏州、北京等地昆剧团里大师级演员们,也各有粉丝群,这同二十多年前,“国宝”无人问津的惨状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前述那两位大师却始终淡出人们的视野,因为她们过早地转向了教职工作,将工作重心放在培养下一代昆曲人才上。

无论西乐,还是中乐,了不起的教师未必是顶尖的演绎者,反之亦然。能够二者兼顾的人并不多,柳继雁与沈世华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们同为1949年以后,第一代登上昆曲舞台的青年演员,且两人的教学工作,为当今活跃于舞台的几代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由于她们各自淡出舞台时,昆曲受到的重视还不够,录音、录像技术也远不像今天这么发达,两人曾经的演出成了戏迷们口口相传的胜景了。最近几年,昆曲老艺术家们开始举行汇演,这两位大师虽渐渐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却仍是惊鸿一瞥的状态。

余生也晚,喜欢昆曲更晚,彼时二位先生早已是传说中的人物。所幸,随着前述那样的升温,她们的影像资料也渐渐在网上露面。其中常见的,有沈世华年轻时演出《游园惊梦》的前半部分,即《游园》一折;还有柳继雁前些年赴北京,演出的《西楼记·楼会》。这些录影,前者由于年代久远,画质有些模糊,后者是大师暮年的演出,舞台形象远非青春靓丽。但不夸张地说,我从中获得了极深刻的审美享受,自己先前对昆曲闺门旦的认识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昆曲中的闺门旦是个很奇妙的行当,所扮演的人物基本都是大家闺秀,因此演员也是首重气质,而不能以单纯的“表演”“构思”论。有一次,昆曲大师梁谷音在香港讲课,即指出闺门旦最难之处,就是很多人能想的都想了,能做的都做了,为什么还是演“不像”?梁谷音的戏路极宽,她的六旦(类似京剧中的花旦)和正旦是当代楷模,但闺门旦一行却始终是她心向往之,且不断努力的。因此,呈现人物气质的个中甘苦,这位大师最清楚。欣赏柳继雁与沈世华的演出,你会发现那样的气质被表现得浑然天成,与我们所熟悉的一些楷模相比,又是别有洞天,全开一番新局面。

以《楼会》为例,这一折并没有起伏的剧情,完全着墨于生旦间细腻的互动,是一个人物彼此产生默契与共鸣的过程。柳继雁的演出,乍看之下,更多是对一位老者的纪念。但随着演出的进行,我很快被这位大师细腻温婉的气质所倾倒:貌似平平淡淡,实则扣人心弦,仿佛光芒敛尽,又总是“润物细无声”。另一个极端,就是沈世华年轻时演出的《游园》。这一折,几乎人人都演,现象级演出(华文漪倾倒众生的演出,或是张继青尽态极妍,又复归端庄内蕴的表现,诸如此类,才当得起现象级地位)却十分罕见。沈世华年轻时,正是与她们并称为“南方昆曲三名旦”,她的《游园》也确实可以同她们鼎足而三。她的演法如此活泼,对于闺门旦而言几乎太“生动”了些,和我们的常识有差距,但由此产生的飘逸玲珑的效果,可能是任何演员都无法重现的。这样两位大师,在黄金年代没有留下很多录像、录音真是太遗憾了!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都成就过此类大师版的演出,不知能否再有后续,让人们不必远赴昆山,即可再一次躬逢其盛?(张可驹)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