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连载|浦东史诗(9)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何建明     编辑:钱卫     2018-11-01 18:20 | |

  浦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从经济领域的改革到综合配套改革,从改革开放的“窗口”到攻坚破冰的“试验田”……浦东的每一次突破,都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留下了深深足迹。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创作的《浦东史诗》,首次以长篇报告文学的形式,全景展示浦东开发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时代画卷。这里摘录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09.远方来的长信

  “那个夏天来的”市长江泽民在管理这座中国第一大城市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在思考到底出路何在?然而,他又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花费在处理近千万市民的“菜篮子”问题、臭得不能再拖的苏州河污染问题,以及让外埠人厌死、烦透的新客站扩建等等事情上,这些事每一件都不能拖,拖一天就会在市民中多积一份怨气,事实上这样的事每干一件同样也会引起另一群人的愤怒甚至抗议,比如说拆迁动迁居民……矛盾聚结的岁月、民生民情民声交集的时代,被江泽民都赶上了。

  不过,当时上海面临的根本问题是要找出发展的方向。上海的发展,令他越来越感到必须往东看、前途在浦东那边……

  江泽民一到任上海,心头就牵挂着火车站、虹桥机场和十六铺上海国际客运码头的建设。他比喻这是上海“海、陆、空”的“三张面孔”。为了推动老火车站的改造工程,江泽民亲自出任改造工程领导小组组长。这项工程需动员264家工厂单位、7300户居民拆迁,牵涉3万余人,拆除建筑达24万平方米,拆迁工作繁杂而艰难。

  这一天,江泽民从北站新客站拆迁现场回到办公室时已过下班时间。匆匆吃过一顿晚饭,秘书送来一堆文件,其中有一封厚厚的信件。“市长,这是刚收到不久的一封信,美国的一位华侨写给您的。”

  “谁写的?这么厚哪!”江泽民一边拆一边掂量信,自言自语道。

  “林同炎——”刚看开头,原本颇有些疲劳感的江泽民眼睛一亮,顿时座直身子,认真看起这封远方来的长信。

  前文已经对林同炎作过介绍,而江泽民也从“顾问”汪道涵那里听过这位复旦名师林同济弟弟的许多传奇:比如他的名字原来叫“林同棪”,14岁时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当时中国最高工程学府——交通大学唐山学院土木工程系。这位少年才子深得校长茅以升和教授孙宝琦的欣赏,视其为得意门生。茅以升先生建议他把名字中的“棪”字改为“炎”,“好读又明意,又代表了自己是中华炎黄子孙”。

  “1979年,国家刚刚开放时,他就借探望哥哥之名来到上海,那次站在黄浦江的外滩时,他是说自己很激动,很感慨,当时就有了想重起建黄浦大桥的念头。因为在几十年前的1946年,茅以升等有志之士曾经提议要建黄浦大桥,而且也进行了许多论证,林同炎就是其中之一。对这位具有强烈爱国心的世界级桥梁专家来说,帮助我们在黄浦江上建一座大桥是他的夙愿……”汪道涵曾经在江泽民面前这样介绍过林同炎,而且还讲到另一个故事:那次到上海的林同炎,跟哥哥谈起自己的想法时,得到了哥哥林同济教授的赞同,并告诉他,国内已经在邓小平领导下,实行了改革开放,我们上海肯定也要空前发展。这让林同炎激动不已,他回到美国,一下飞机就直奔自己公司,把部下召集起来开会,第一句话就说:“祖国来了任务!”这任务就是后来他亲自设计和绘制的《黄浦江大桥计划》。

  “一位伟大的设计师,一定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和未来学家。”林同炎就是这样的桥梁设计大师。他的激情常常是他对这个世界未来的准确预知。现在,江泽民读着他的信,也深深地被其感动和吸引——

  上海为全国工商业人才发源地,也是铁路、公路、河道、港口交汇之枢纽,实乃工商文化交流中心。奈何地域有限,无法发挥其功能与潜在力,实为可惜。好在黄浦江对岸浦东有大好土地一片,尚待开发。只因一江之隔,比邻竟成天涯。所以我们必须把它和上海市中心连成一片,来建成现代化的大上海……

  是啊,建成大上海,这是千千万万“阿拉上海人”的梦想啊!江泽民读到这里心潮起伏,又忍不住感慨这一年有余的“市长生涯”的苦与累,事事桩桩皆因“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现实困顿所致。

  上海不是没有空间,而是需要我们放开眼光看——浦东有350平方公里面积的土地,足以建成一座现代化的上海。远在海外的林同炎似乎看到了自己同胞眼下的窘境,从世界城市经济学的角度,娓娓道来:

  看看香港、新加坡,地方这么小,为什么会发展繁荣起来?主要是他们把自己当作远东的发展中心,这中心的生产力,大部分是靠银行家、轻工业、管理、技术、商业金融和进口出口荟萃而成的。因为有了这个中心,世界各处都向这里投资。因为交通、居住等等也都很方便,宾至如归,所以大家都会安顿下来,经营他们的事业,协助了这个地方的繁荣……

  大师言之极是,所举例子也是可圈可点!江泽民读着这封充满赤子之情的“万言书”,颇为感叹。

  1986年7月4日,正值又一个火热的夏天,江泽民签下一份在浦东开发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文件编号为:沪府[1986]64号。文名:《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黄浦江大桥工程项目建议书的请示》。这样的政府文件签发,意味着浦东开发进入实质性的行动,也可以视为浦东开发的前奏序曲的正式响起——它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那座横跨浦江的南浦大桥。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