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成语泛滥,不是有文化,而是有话不会好好说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黄柏生     编辑:史佳林     2019-11-17 13:57 | |

作家麦家最近写了题为《一个人的文字迷宫》,全文4000来字,陈述他从退伍战士到成为热销书作家的历程。

全文除了“肃然起敬”这个成语,都是汩汩流淌的大白话。摘引一段:

父亲说,“家有良田,可能会被水淹;家有宫殿,也可能被火烧;只肚子里有文化,水淹不掉,火烧不掉,谁都拿不走。”他的这段话,我至今难忘,开启了我的一个新世界,支撑起一个新支点,让我时时心有磐石。

这段引文,父亲的叮咛和“我”的顿悟,读来顺溜真切,无需成语助力增益。但设若掺用成语呢,或可写成这样:

父亲说,“良田千顷,可能波涛汹涌,一片汪洋;家有宫殿,或许弥天大火,烈焰熊熊;只有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不管洪水肆虐、烈火燎原,谁都无法弱肉强食!”他的这段话,我听了如醍醐灌顶,一直刻骨铭心,我从此发愤图强、另辟蹊径,支撑起一个新的支点,促我磨而不磷、勇往直前!

两个版本比照,意思雷同而风味殊异。我觉得,原文亲和纯朴,如让导演评,会OK“一条过”;而后者呢,厚重滞缓,仿佛啃食多层汉堡。这表明,文章不引入“现成”的“语”,也行。

鉴于文章中的成语可用也可不用,也有人早嚷嚷开了,颇有倒洗澡水连同孩子一起倒掉的倾向,形成“早不流行成语”的共识,认为“用成语和掉书袋,同属偷懒的‘便利贴’”,提倡清正教门——这是不是他们对成语的集体下意识,就高深莫测了。比如,某人在行文中,明明只需用“死不瞑目”即可锤定,她偏要化解成“死时不能瞑目”。我的好奇便油然而生,专诚买来某人的近作以“观摹”绕开成语的“洁本”。

书倒是印工精良,188页,收散文27篇。孰料,我才读完第二篇,某人就被“不流行”打脸了——5页短文,冒出一连串的“便利贴”:诘屈聱牙、忧心忡忡、恍然大悟、晴天霹雳、暗无天日、惊涛骇浪、东张西望、脱口而出、朗朗上口、欣然接受,整10个!“贴”得她体无完肤,看得我忍俊不禁。

于是,顺便,我在此设擂叫板:下面这段文字中,你若能撇除开头3个常用的“便利贴”,其余则一字不易而达意却比它更简捷明晓,我立即心悦诚服、五体投地——

不固步自封、不骄傲自满、不自怨自艾,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女性去经营事业,是×××蛰伏华为之年领悟到的职场秘诀,更是她成功的秘诀。

但是,话又说回来,在5万多个海量的成语中,有费解得让人抓耳挠腮的,有古奥得博大精深的,有读之聱牙诘屈的,有一瞥望文生义的(比如“空穴来风”的错用比比皆是)。所以,为表达准确计,为便于理解想,下笔时真该斟酌遴选。

叶圣陶先生曾指责“司空见惯”的使用,认为它出典悠远、不利顺畅地表达。我完全赞同。比如,弃用“醍醐灌顶、筚路蓝缕、刚愎自用、不落窠臼、越俎代庖、磨而不磷”,而改用“恍然大悟、披荆斩棘、固执任性、超凡脱俗、包办代替、意志坚定”,不更亲民、“一条过”?

成语是中华文化一大传统瑰宝,是中国人语言大厦不可或缺的基建构材,早已融入基因,岂容不屑和切割?

至于实际运用,我自守两章:可用可不用,就不用,像麦家般,直抒我心;该使用,择明晓的,不借此炫耀腹笥丰厚。(黄柏生)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