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简平:杨贤江与《学生杂志》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简平     编辑:王瑜明     2021-05-25 14:21 | |

1935年,上海《青年界》杂志开设了“我在青年时代所爱读的书”栏目,读者纷纷投稿。他们年龄、出身各异,专业领域不同,但读的书却多有所重合,反映出阅读与时代演进、社会思潮的密切联系。很多读者的书单中,都提到了《学生杂志》,还都强调读的是杨贤江担任编辑后的杂志,而杨贤江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杰出传播者。

1914年7月20日,由中国出版业龙头——商务印书馆编辑的《学生杂志》创刊,该刊初期被时人视为课艺杂志,以发表学生各种形式的练习为主,大多为与课堂学习有关的心得、论文、随笔及文学、美术、摄影等作品。进入上世纪20年代后,为顺应“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潮流和学生读者的新需求,《学生杂志》在商务印书馆监理张元济的主持下着手进行改革,1921年至1926年间,这份杂志交到了杨贤江的手上。杨贤江是浙江宁波慈溪人,1895年4月诞生于一个普通的裁缝之家,学生时代一直是品学兼优的模范生。1917年,杨贤江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校长非常赏识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干练的工作能力,特向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推荐,而该校教授李叔同、陶行知等也极力赞同,使杨贤江毕业后迅速接到了学校聘书,成了这所高等学府的教员。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杨贤江和师生们慷慨激昂地走上街头,新思想和新学说强烈地激发起他的“教育救国”思想。当年10月,杨贤江经邓中夏介绍,参加了以改革社会为宗旨的“少年中国学会”,李大钊、毛泽东、恽代英、张闻天等都是这个学会的会员,杨贤江当选为南京分会书记。五四运动爆发后次月,杨贤江便对这场亲身经历的运动做了冷静的分析思考,撰写了《新教训》一文,发表在7月5日出版的《学生杂志》上,引起了张元济对这位锋芒初露者的关注。

1921年2月,杨贤江来到上海,担任《学生杂志》编辑。不久,经沈雁冰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他人生的重大转折。从此,杨贤江以《学生杂志》为阵地,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他经常撰写社评,为青年学生讲解国际形势、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之间的关系,还开辟了“通讯”和“答问”栏目,专门解答学生所面临的恋爱婚姻、职业选择、处世交友等各种问题,帮助他们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杨贤江在《学生杂志》上组织过两次“学生干政”和“学生入党”的大讨论,使不少青年由此走上革命道路。杨贤江一边编辑《学生杂志》,一边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还在上海大学社会系、上大附中、上海景贤女中等学校兼课,他充分利用与学生直接见面的有利时机,发动更多的热血青年投身于革命事业。正是杨贤江的不懈努力,使《学生杂志》成为那一时期的著名刊物,对广大年轻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1927年1月,杨贤江遵照中共上海区委指示,辞去《学生杂志》编辑职务,专心投入到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筹备之中。大革命失败后,杨贤江遭到通缉,为保存革命力量,党安排他潜往日本。1929年5月,杨贤江秘密返回上海,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组织编写“新兴社会科学丛书”。他呕心沥血、日夜兼程地写作,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便写出了近20万字的《新教育大纲》,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地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明教育原理的专著”。由于环境恶劣,工作繁重,杨贤江积劳成疾,罹患肾结核,终因医治无效,于1931年8月9日病逝,年仅37岁。杨贤江不知道在他去世4年后,有那么多读者在回答“我在青年时代所爱读的书”时,会不约而同地列出由他编辑的《学生杂志》;而在他离世整整90年后,即将于今年在上海开馆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会将这份凝聚着他的心血的珍贵杂志展示给当今的人们。(简平)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