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心之幸福”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江曾培     编辑:钱卫     2021-06-04 16:18 | |

  追求幸福,不仅要重物质,重从社会的“获得”,同时要重精神,重自我内心的完善。

  有人说,获得感与幸福感是紧紧联在一起的,有了获得感就会有幸福感。此话大致不错,获得感是幸福感的基础,不过,这也并非是绝对的。有一种“幸福递减律”的说法,有时“获得”多,反而不如“获得”少时感到“幸福”。

  比方说,一个人在大沙漠里,口渴难熬,当时如果能得到一杯净水,会给他带来极大的满足和幸福感。而当他回到现代化城市,到处都有饮用水,一杯净水再也不能给他带来幸福感。又比方说,朱元璋还是穷小子时,一天又饿又病,乞得一碗汤水,内有几片青菜和几块豆腐,觉得滋味美极了。后来他当了皇帝,山珍海味越吃越没胃口,下旨让御膳房做当年的所谓“翡翠白玉汤”,可是做来做去,也吃不出他要的当年美滋味。

  这些现象说明,同样的物品,对处于不同需求状态的人来说,其幸福感是不一样的,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这就是说,人从获得一单位物品中所得的追加的满足,会随着所获得的物品增多而减少。这可以说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经济发展本是为了给人类更多“获得”和更多“幸福“,但经济越发展,物质的边际效益却越递减,人们从物质中得到的幸福感就越少,悖反了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其实,幸福感是对生活满意的一种主观感受,物质钱财是重要因素,但人的幸福感还受制于其他许多因素,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心态,是“恒念物力维艰”,“常将有时思无时”,知福惜福;而贪得无厌,盲目攀比,陷入欲壑难填的苦境,其感受是大不一样的。一个物质生活有了基本保障的人,由于对钱财没有不恰当的奢望,“知足常乐”,可以过得很惬意;而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将幸福完全物质化,在钱财上总觉得“比上不足”,内心就会常戚戚。是故贝多芬说:“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歌德说:“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

  就“心之幸福”来说,除了增强“德性”可以促进和扩大人们的幸福感外,还需要加强美育,提升人的美感素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以后,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就越来越成为增进幸福感的砝码。精神产品的特征是美,而欣赏美,要有必要的美的修养,否则,就会“入宝山而空手回”,难以有因美而带来的快乐与幸福感。

  当今,顺应时代的发展,美的旗帜在社会各个领域都越举越高,不要说文化艺术等精神产品,就是许多物质产品也纷纷在实用耐用的基础上追求美观好看,以增加使用者的欢愉和幸福感。近些年蓬勃发展的旅游也是人们寄情山水,接触大美天地和绚烂人间的一次审美活动,然而,不少人由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往往只留下“到此一游”的表象记忆,未能生发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那种美感和幸福感。由于获得感不只限于对物质的获得,愈来愈表现为精神方面的获得,努力培养提高我们感受美的能力,也成了增强幸福感的重要一环。

  据此,我以为,追求幸福,不仅要重物质,重从社会的“获得”,同时要重精神,重自我内心的完善。这其中重要的两点:一是贝多芬所说的“德性”,就是善;二是如马克思所说,培养我们具有“欣赏音乐的耳朵,感到形式美的眼睛”,知美,懂美。具有真善美心灵的人,在我们这个以民为本的社会,伴随着获得感的,必然有着深深的幸福感。

  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不是物质财富,而是幸福快乐。当我们从社会不断“获得”的同时,又能用一颗真善美的内心去发现美体验美,那就一定能“过上更好的日子”,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江曾培)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