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看,桥在说话!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邓匡林     编辑:钱卫     2021-07-29 17:08 | |

  桥是人生的展开,是人文的构造,是时空的交汇,是岁月的缱绻。

桥是凝固的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张旭《桃花溪》)

  桥一呈现,就与诗交融和谐、绵密地打成一片。宋人姜夔诗云:“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诗人与诗,诗与桥都融为了一体,桥即是诗和写诗的人的整体呈现。从立体的维度看,诗与桥,是诗人用缤纷的诗句飘落垒叠,织锦成拱,映照成洞,移情山河,描绘人生。前蜀诗人韦庄云:“涧柳横孤彴,岩藤架密阴。”清诗人李振钧则吟:“将往拟搴裳,孤彴浸寒绿。”(《溪上》)明诗人宋琬云:“细雨浓烟彴略横,渔灯几点灭还明。”(明,宋琬《鹧鸪天》)孤彴、彴略都指独木桥,木桥横架山涧,弯曲如虹,勾勒藤柳,连结寒绿还勾稽了明暗阴阳。所以,诗亦是桥的展颜。桥身安然静卧、诗韵悠久高扬。诗彩绘了多重的空间、妆饰了瑰丽的风景、收藏了生存的价值、展示了丰富的生活,拥抱了斑斓的人生。

  桥是路的延续,路是人心的延续。桥沟通了被水阻断的路,让忧愁随波逐流,让诗心随风优美,让希望飞向远方。一如宋诗人所吟“一道长虹跨北河,往来凭此涉清波”(宋,高仁邱《题凤林桥》)。

  在如诗的家乡,常有一弯曲桥,勾连出起落的足音与流萤般的夜梦,让人莫名地在期待中入迷。流淌明月光辉和玉人箫声的桥孔,是家乡浪漫的诗眼。

  诗句雕刻了桥体,桥体凝固成诗篇。“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秋思》),“香雾凝春昼,桥虹卧晓晴”(宋,韩元吉《投赠徐平江三十韵》),“三十六洞水月里,七十二桥梦日边。”(邓名《新市游》)桥是家乡炊烟袅袅的味道,是故里乡愁缭绕的灵魂。不管是木桥、石桥、拱桥、廊桥,都是世间人文精神的流淌。桥因为连接了两岸,牵动了因缘,也由此打通了鲜活的人生。

桥是缱绻的画

  “惠此中国……以谨缱绻。”(《诗经·大雅》)缱绻最早出自《诗经》,原意是政治纠结。到《楚辞》时,已演绎为“望江汉兮濩渃,心缱绻兮伤怀。”(《楚辞·九思·疾世》)的情意缠绵,难割难舍的心状。

  而岁月的如诗缱绻,是从如虹之桥,打通两岸鲜活人生而展开的画轴开始的。谢灵运曰:“缱绻游娱,历时阅岁。”“缅邈岁月,缱绻平生。”桥亘古恒今,历时阅岁。游娱旷怀,桥痕迹印岁月深。所以久远悠长的日子,都缠绵在悱恻荡漾的光影里,编织成缱绻人生。

  桥也就从诗句的勾勒中,组成了岁月人生的缱绻画面,如期如盼,如歌如赋,如梦如幻,徐徐展开,空灵烟云,氤氲蕴怀,余韵久远。

  东坡先生论王摩诘诗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千古名句。所以言到桥诗一体,必然会通到诗画合一。东坡先生有咏桥诗句说“东海独来看出日,石桥先去踏长虹”。〈《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描绘的是东海日出、石桥如虹的美丽画面。与他同时代且小他40岁的宋诗人叶梦得有咏桥诗曰:“千步长虹跨碧流,两山浮影转螭头。”色彩感和画面感亦养眼怡心,诗画互为合一。诗画桥合一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诗句:“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展示出来的,真真切切是如画之诗,如诗之画。

  《说文解字》云:桥者,水中之梁也。这是桥的最初意义。但桥自从诞生后,随着形态、功能和概念的不断丰富和引申,桥的意义早已远超此义。桥早已超越了最初的连接与通行的基本功能,已上升到文化和精神层面。

  杜牧说:“长桥卧波……不霁何虹。”(《阿房宫赋》)李太白云:“安得五彩虹,架天做长桥。”桥已从雨后人间,飞架到天上,成为与神仙沟通的虹梁。而七夕鹊桥的传说,则又将人间与仙界,美好地用愿望勾连在一起。

  宋词人姜夔在《夜行船》中云:“略彴横溪人不度。听流澌、佩环无数。”这个度,已将桥的度人功能,拈取了出来。据《景德传灯录·从谂禅师》载:僧问:“久向赵州石桥,到来只见掠彴。”师云:汝只见掠彴,不见赵州。……僧云:“如何是掠彴?”师云:“个个度人。”“掠”通“略”,皆指木桥,师云之意了了分明,是言木桥与石桥无二,个个皆可度人。唐·庞蕴在《诗偈》中颂曰:“空中见优昙,众生作桥彴。”是禀承大乘之法,将桥为众生之普度,喻桥为空中见性之优昙,极其殊胜,皆大欢喜。

  除度人之外,桥桥之成,都是人文性情之流布,宛如天成之匠心。陆放翁诗曰:“独木架成新略彴,一峰买得小嶙峋。“川梁通焕景,林殿疏夕阳。”(明,俞允文《游圣像寺作》)“白波吹粉壁,青嶂插雕梁。”(唐,杜甫)“前矻石柱双蟠龙,飞梁逶迤三彩虹。”(明,李梦明《玄明宫行》)以上诗句,都韵化了桥艺之匠心。此外,桥与自然和谐,融为一体,形成桥文化的浑然肌理,亦是桥文化形成的境界。宋人晁端礼云“湖上好,桥虹倒影,月练飞光。”“桥虹外,明嶂万重,云木千章映楼阁。”(宋,袁去华《兰陵王》)“略彴缘溪一径分,千山香雪照斜曛。”(清,钱谦益《众香太庵赠自休长老》)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追求和境界。

  桥心呈现的是匠心与文心。桥梁如诗如画亦如梦。从通体上看,桥是人生的展开,是人文的构造,是时空的交汇,是岁月的缱绻。杜牧的“二十四桥眀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桥、月、人、夜之间的朦胧和流光,这是何等的风光旖旎、何等的时光缠绵、何等的岁月缱绻,而缱绻的一生,自然会葳蕤生香。(邓匡林)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