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人物 | 杨正新&王劼音:山水一程,不负相见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吴南瑶     编辑:王瑜明     2021-10-29 16:16 | |

近日,上海视觉学院正为几乎同龄的“80后”画家杨正新、王劼音在刘海粟美术馆举办双个展。这不是一种比较,甚至不是对话,是伯牙和子期应邀在林中溪边,合奏了一曲高山流水。

杨正新(左)、 王劼音近影

动与静,灰白与色彩,水墨与线条,观者的情绪随着视觉时而高涨,时而平静,而后如同鸟栖树,鱼潜渊,让人只觉得和谐、妥帖。

贡布里希说,没有所谓的艺术,只有艺术家。关于海派艺术的今天,听再多理论阐释,或许不如去展厅走走看看。

“守正创新是我的座右铭,目标是要像孩子一样画”

王劼音 的画法,是海上画坛没有过的,是独特的创造。 ”杨正新如此评价。 事实上, 不愿意画得和前一代一样”“要好玩” 同样 杨正新的执念。16岁就成了江寒汀的入室弟子, 王劼音 ,毕业于 上海美专。而后在上海中国画院工作,天天跟在老先生们后面,一路走的是传统中正的路子。画画这条路,说难走也难走,但也有人,靠老师的一两句话,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爱琴海》 69x137cm 杨正新

一日,杨正新接吴大羽到画院开会,路上吴大羽提及自己得了白内障。“我赶紧提醒老师快去手术,哪知吴先生说,画画哪是用眼睛画的,是用心画的”。还有一次,陪程十发接待外宾,等客人的间隙,小青年问老师,“是不是成功的画家都有一根独特的线条呢”。老师立刻肯定了。“老师都用了类似禅宗的方法来点醒我,从此,我就改块面为线条,用写意来抒写胸臆,让我很早就找到了一条我想走的路。”

《田田翠叶红莲香》 96x60cm 杨正新

海派金石重彩大写意自赵之谦、吴昌硕一路下来,至当代,在上海鲜有真正的承继者。这一路,强调书法入画,墨法追求厚重滋润,用笔沉雄朴茂,并强调章法的奇肆。用色大胆,奔放中见严谨,浑厚中显秀润。这些特征,杨正新都把握到了。可是怎样才能不效前人,如同当初江寒汀老师给自己改名的寄寓:正兴像是开饭店的,正新才像画画的,画画就是要讲究“新”。

《鹤舞》 140x363cm 杨正新

杨正新把“守正创新”作为座右铭。正,就是中国画的传统,他深谙笔墨线条是中国画的魂。线条能塑造物象,能表达心性,能连通古今中外的艺术精神,它可以是最古老的,也可以是最现代的。他不仿前辈的雄奇,制造今人的意趣,他甚至故意改变习惯,练习用左手作画,以求有意味的蜕变。他崇拜毕加索,喜爱大画家最后十年的风格,完入自由之境。从自由不羁、形式多样的西方现代绘画中得到灵感,杨正新说自己要像毕加索一样,像孩子一样画。于是,动不动就画了八尺整张、丈二匹,远看是跳舞的线条,近看是非洲角马、蒙古牦牛、夏日落荷、鱼乐莲莲,恣意挥洒,一派天真。情绪共鸣,想象力的丰沛贯穿了他创作的始终,每一个站在杨正新画作前的人,都能从笔触和色彩的层层铺陈里,感受到他心中所感受到的眼睛看到的一切。

《黄山神韵》 140X78cm  杨正新

杨正新快人快语,嘻嘻哈哈,喜欢呼朋引伴招呼朋友们吃饭喝酒,但用功都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他每天早上步行到工作室,先要写几张篆书,就像晨起要打几拳太极,活络筋骨。工作室里,一本书法字典当中已经散开,几乎快被主人翻烂;两本总有十来斤重的吴大羽画册摆在案边,到现在还在学,在采气。

“我画的不是中国画,但我的水墨里有中国画的精神”

用由墨点组成的山水意向致敬八大山人的《平远疏林图》,用深浅不一蜿蜒曲折的几何线条构筑水墨迷宫请观众《看图识字》,从来没有人这么画过中国的山水,表现过古人的书法,第一眼是陌生,细看细想,是艺术家对中国文化要素的提炼和趣致表达,顿觉豁然开朗。

《江山胜景图》 136x 426  纸本水墨 王劼音

“中国园林的石子路上,就是用小石子拼出了仙鹤、鹿等图案,这种传统的手法对我是有影响的。另外,我对中国传统绘画非常痴迷,觉得这里面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是很好玩的”。

追求“好玩”,似乎已经成了王劼音,这位81岁的画家的终极目标。学版画出身,曾往欧洲短暂留学,开始油画创作,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退休后,抱着“游戏”的心态,又将水墨纳入了创作媒材。三段式的艺术生涯,赋予了王劼音异常丰富的艺术手段,到了晚年“变法”玩水墨,如同是一次回归式的探索,网点、金属板印刷手法的运用,对于平面构成的强化,都来自于早年版画经验的反射。

“杨正新画得好,他画的是新派中国画。我画的不是真正的中国画,不过我的水墨里有中国画的精神。”圈内人都敬佩王劼音坦荡,直率,一辈子如此。轻轻松松一句话,道破了“天机”。

工作室里,王劼音搬出一组类似中国传统四条屏的水墨新作。当下爱画的人可以一眼辩出范宽的峰峦浑厚、势壮雄强,或是董源的温润清净、素雅苍茫,也一定可以脱口而出,这是王劼音的山水:融合了中国文人画对笔触的表现、版画的拓制和涂鸦的随意性,见山是山,见山又不是山,似与不似间,充满了与传统抗辩的机锋:既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古老的书写传统,又融入了生动鲜活的当代视觉经验。

《二月花》 99x148cm 纸本水墨 王劼音

画中要有静气,是齐白石对于中国画所设定的一种评判标准。脱尽纵横习气,而有一种融合之气浮动丘壑之间。这点,显然王劼音已经做到了。他的画作大都聚焦在自然、花鸟,移情自然、以画为寄本是中国人的传统,艺术是艺术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想象。他解释自己对中国画精神的理解,“就是写意”。用意象来代替客观的描摹,就文学而言,最高的境界就是诗。因此,是用油画笔,还是毛笔,是在布上,还是宣纸上,都变得不那么重要。在似与不似之间,王劼音营造着诗意而宁静的环境,在西方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文人精神间找到了契合。

“看图识字”系列 王劼音

“我是一个很‘疙瘩’(上海话挑剔)的人。”王劼音说自己常常三年前的一张画还会拿出来改,颜色的对比,结构的构成,所有的看似无心都是经过仔细推敲后的平衡与自洽。与艺术上的一丝不苟对应的是生活里的漫不经心。夸张地说,王劼音的画室可能是上海画家中最简陋的。没有茶席,没有一件能与艺术、设计产生联想的家私,招待客人的,永远是那几个铁质的小茶盅。但是,有什么关系呢,这是王劼音的自由王国啊:“画画开心啊,在这里关起门,我就可以称王称霸”。

“我们都是蛮上海的画家”

往往,人们从作品,从艺术家创造的“意象”,就可以看出艺术家的理念、思维习惯甚至生活方式,这就是艺术的在地性。定义海派,包容、创新、求变的因子,都是因这样的土壤环境而生。

摄于杨正新工作室

杨正新、王劼音,同为“80后”,都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早期的学子,生活、学习在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重镇上海,行走在种着高大梧桐的静谧而又优雅的街衢,受到过吴大羽、林风眠、颜文樑、程十发、唐云等前辈大师的提点。上世纪80年代,杨正新受邀去海外办画展、游历写生,在异国风情和文化的刺激下,以新奇的构图和创新的观念创作了“澳洲印象”等系列,与“八五新潮”的精神同振。而同期,王劼音受到“八五新潮”观念的冲击,觉得自己“快落伍”了,遂于1986年求学欧洲,最终,在远离故土的异乡,发现自己艺术的突破点其实就在东方的“根性”。

摄于王劼音工作室

尽管他们一个深谙西学,一个恪守传统;画风一个内敛克制,一个激情四溢;一个在当代性中探求古意,一个在传统绘画中融入西方的现代视觉,但殊途同归,他们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自由之径。80变法,艺境无涯,他们用笔力、诗意和趣味勾画出了和时代结合的中国画的精神,用自己的创作续写着海派绘画属于当下的精彩。

上海当以有他们为荣。

(《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杨正新、王劼音》首展在刘海粟美术馆展至11月14日)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