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活着的遗物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章慧敏     编辑:郭影     2021-11-05 16:38 | |

朋友几人约了下午茶,高大上的餐厅,精致的茶具,是个挺有浪漫情调的聚会,可偏偏有人吃咻咻地生闷气。原来,她刚在朋友圈里刷到了一位房主的感慨,使她心潮难以平息——

这位房主买下了去世的独居老人的房子,当他去收拾房间时,发现屋里还有不少老人留下的东西,如相册、日记、奖状等。他赶紧通知卖房人,得到的回复是:不要了,扔了。

既然让房主自行处理,出于好奇心,他便翻看起老人保存完好的3本相册和5本牛皮封面的日记。他看到老人年轻时站在草原上的照片,这是他的知青岁月。照片背面端端正正写下了战友的名字和拍摄日期。他还看到相册的首页是夫妻二人和一双儿女的全家福。照片塑封了,还保存着底片。5本日记里记录了老人从读中学到去世前的点点滴滴。房主还找到一只铁盒,里面是老人从厂劳动模范到技术能手的奖状和奖章……

翻看这些遗物时,房主感慨不已,不知不觉看到了半夜。他感叹这些老物件完整地记录了老人的一生,而他作为一个局外人,好像和那位陌生的逝者是交过心的。他想不明白他的子女怎么会把这么有意义的东西弃之如垃圾?他不舍得扔掉,保留了日记、相册和奖章,同时还把一本上世纪50年代的新华字典,一套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毛选留下了,其他的书籍等物他发布在群里,谁要谁拿走……

这个故事有点沉重,听得我们也都有点悲哀。“60后”解嘲道:民间有云:亲人去世是应该烧掉或扔掉他们的衣物,“烧”是“捎”的谐音,化成灰烬的衣物是捎给远去的亲人继续使用的。

他话音刚落,“50后”立刻反驳:有这么绝情的吗?如果老人留下的是金银、存折,子女也让人扔掉?

毋庸置疑,如今退了休的老人才有闲情逸致与友人相约旅游、聚餐,看电影,而大部分子女都在为工作和生活忙忙碌碌。他们不是看不懂老一代人的情怀,而是来不及细细品味。我们这代人精心保留着亲人的遗物,内心是希望把家庭情感延续下去,但一味要求子女和父母步调一致,未必能如愿。

果不其然,我们中最潇洒的一位,连身后事也考虑得潇洒:她曾跟女儿说起过家里的什么好东西留给她,但说一次吵一次,女儿斩钉截铁地回答什么都不要,观点是享受当下,死后何必要睹物思人,流下伤心泪?这番话让她既伤心又无奈,她对我们说,人生再精彩,但若珍藏的和挚爱的连子女都不在乎了,还有什么意义?于是决定把自己最喜欢的几件物品放进包里,关照女儿到时候一起烧掉。

下午茶喝到这时,咖啡因刺激着每个人的神经。“60后”说: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们的钱是替社会保管的,那么我们的物不也在替社会保管?想明白了这一点还有什么可以沮丧的?

对呀,我曾经得知,有一位临终关怀的病人,当医生和志愿者问他的心愿时,他表示想把一套健身器材捐给有需要的人。大家到处联系,最后将器材捐给了一家残疾人机构。不仅了却了病人的心愿,也让物品有了再使用的价值,重新唤醒了它的生命。

这件事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这个关于遗物的话题。“50后”问,不知社会上有没有遗物博物馆?如果有的话,类似日记、家庭账册和奖章什么的都可以捐出去。社会是多元化的,不只是名人才有传奇,普通人也有成长的经历。

这个点子真好,没有博物馆,有个收纳机构也好。有些遗物,比如书籍或物品,对家人也许作用不大,但可以惠及有需要的人。带着对生命的尊重,让遗物活起来,就是重新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章慧敏)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