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不求人·老头乐·如意与“拉耙”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李荣     编辑:徐婉青     2021-11-29 16:03 | |

  天气渐渐转凉了,身上的衣服也加厚了。不过,走路走急了,干活干多了,却还是容易出汗。那时候,往往背上就有点儿发痒。但衣服厚,手抬不高,伸不进衣服里,解不了痒。这便自然地想到了各家各户都备在那里的用来搔痒的“不求人”。

  钱锺书先生的笔记里,惯于记录那些有生活趣味的东西,“不求人”也是其中之一。他录南宋王十朋《梅溪后集》卷十八中的一首《不求人》的诗,曰:“牙为指爪木为身,挠痒工夫似有神。老病不能亲把握,不求人又却求人。”并在按语中又引出他“记忆库”里的不少“链接”,比如梁山舟《频罗庵遗集》卷七有《不求人铭》云:“不求人,却求尔。求尔尔无知,还凭我自己。”又集《四书》云:“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信,伸也)。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老者安之,乞人不屑也。”

  这是集了《四书》里《论语》《孟子》中四处的句子,移用到“不求人”的身上,却是那样地贴切。

  钱先生对于这样的文雅“玩笑”最是有兴趣,忍不住批了两字:“尤妙”。那兴致盎然的样子,可以想见。

  这个搔痒的东西,我直接从周围亲朋口中听来的叫法,那是另外两种:一为“老头乐”,我那自小在北方长大的老丈人习惯这样称谓。这种叫法也有趣味,大约老年人皮肤较为干燥,背上容易发痒,而手又不比年轻人灵活了,借了这个抓痒的工具来聊且过过瘾,那真是特别的一乐。

  不过,看上面锺书先生引用的王十朋的诗,其中“老病不能亲把握,不求人又却求人”这两句,是说老弱得连个“不求人”也拿捏不住,只能把“不求人”再交到别人手里,“求人”解痒了。那么,“老头乐”到了最后,又有点“乐不尽兴”了。

  另一种叫法是从自小生活在一起的祖父母那里听来的,应该是上海本地的方言。自己小时候常常有点“作”,背上痒就立时三刻要老人伸手“搔搔伊”,老人一时顾不上,便会拿过那个搔痒的工具说:“用拉耙自己搔搔。”这个“拉耙”是根据听来的方音(labuo)拟写的,到底可用哪两个字,没有把握。问了不少人,也没有结果,后来微信问了原来嘉定博物馆的嘉定历史民俗专家陶老先生,没过几分钟,陶老便“回了信”:对的,嘉定方言就称“拉波”。当然,陶老也是用了两个拟音字。我想,可能还是用“拉耙”两个字比较好,“拉”就是沪语“抓、搔”的用语,“耙”或者就是《西游记》里天蓬元帅“猪悟能”的那柄九齿钉耙样的东西,与“不求人”有几分相似,因相似而连类称之了吧。

  平日翻阅古籍,可以知道“不求人”还有一个古雅的名称叫作“如意”。搔痒不是容易事。搔不到痒处,实可以越搔越痒,心里难受;但搔到了痒处却是用力过猛,又容易转痒为痛了。过犹不及,只有恰到好处,那才算“解恨”,称之为“如意”,实没有一点夸张不实之处。

  “如意”两字之所以给人古雅的感觉,完全是因为,一个是佛具里面有一种也叫做“如意”;另一个是后来中国文化里面把云头、灵芝样的玉如意视作高贵的吉祥之物。

  其实,作为佛具的“如意”最初也是很实在的,“盖讲僧尚执之,私记节文祝辞于柄,以备忽忘。手执目对,如人之意”。至于作为吉祥之物的玉如意,最初当然也是代表了祈求平安幸福的那一点人人心里都有的愿望,但如果一味地“争豪竞奢”,以为越是名贵的便越是有福分,那倒还不如“手所不到,用以搔抓”的“如意”,来得更为“如人之意”,舒适而且心安。(李荣)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