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夜读 > 正文

冯增荣和《生之痕》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富晓春     编辑:钱卫     2021-12-07 17:05 | |

  《生之痕》是冯增荣用生命体验的血与泪抒写的一部人生史书。它告诫记取历史教训,又激励后来者奋发向前。

  与早年的一位文友聊天,他向我荐读冯增荣的散文集《生之痕》。冯老是我熟识的一位文学前辈,早年我读过他的诗集《感情的风》,后来在报刊上读过他发表的一些诗文。

  我怀着莫大的好奇,从孔夫子旧书网上买了此书。书很普通,32开本,分前后两集,分别由中国文联和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前集淡黄色的封面,恰似随意涂抹的一堆水墨画面上,腾空飞起一只蝴蝶,煞是好看;后集淡紫色的封面上,是一帧作者的生活照,蓬乱的头发,反剪着双手,微蹙着双眉正神情凝重地注视着我。

  前集书出版于1999年,与后一集相隔八年。整部书收集作者晚年写的114篇文章,大都是回忆他年轻时参加革命的经历与往事,还有怀念战友、同道的篇章,以及应邀撰写的序文散章。翻阅这部书,让我看到了冯老年少奔走抗日救亡活跃的身影,还有追求理想与真理、义无反顾投奔革命事业的青春年华。

  冯老笔名真虹,浙江温州人。出生于1925年冬月,是一位较早参加地下革命的老诗人,著有《感情的风》《真虹诗选》《真虹小诗》等诗集。我与他结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年劫后余生的他,本来完全可以安排一个领导职位,但他弃政从文,主动请调浙江省文联,负责筹建东海文艺出版社,并参与创办《江南》大型文学期刊。

  这年的金秋十月,漫山遍野的枫叶,在历经霜降和秋雨的洗礼后,迎着雨后的太阳,愈发显得红艳欲滴。冯老会同诗人蒋荫炎、周孟贤,散文家王瑞芳、费淑芬等一行十余人,组成浙江省作协采风团到浙南有名的全国先进单位——石垟林场采风。我作为地方文化馆的创作干事,前往协助接待和陪同他们。那个时候,我还是一个二十出头的黄毛小伙,肩上斜挎着一把古木吉他,奔走于他们之间,忙前忙后。记得我与湖州诗人周孟贤,还有有乡谊之情的冯老混得最熟。我们深入林区采风,召集林工座谈;徜徉于林间小径,畅谈人生理想……

  关于这一段记忆,冯老在书中有提及,但没有详细的记录。我依稀记得,冯老当时写了好几首诗,还即兴在联欢会上朗诵过。他专门采访了林场的党委书记朱隆重,写了诗歌《书记的泪》和散文《大山的儿子》。临别林场时,他挥舞着手中的采访本说:“此行,收获很大。这里的人与水都不混浊,堪称天人合一的心灵之旅。”

  夜半时分,万籁俱静,高悬的明月映照着大地。我一边回想着往事,一边在台灯下读着冯老的书。后一集书读到过半,竟然在图片插页中发现当年所拍的一张集体合影。这张照片不知何人所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或许就是前面文友所说的读《生之痕》赐予我的一个意外之“惊喜”吧。

  在一个林区的场院,采风团人员分成两排,或站或坐,竟挨得那么近,背景远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仔细端详,照片上的冯老刚好是我现在的年纪,浓密的头发四六分开,深陷的眼眶目光炯炯,透发着诗人特有的气质。再瞧那时的我,多么的年轻啊,身穿一身绿军装,留着一头当时年轻人最流行的李小龙经典的港式发型,就差仰头往后那么一甩啦!

  日月奄忽,我与冯老已经多年没有联系。当我几经周折找到如今已步入鲐背之年的他,彼此谈到当年见面的情景,是多么的欢愉啊。晚年的冯老,在北京与杭州两地居住,写作画画,习字爬山,寄情于翰墨之中,闲步于山水之间。他裁了一小截宣纸片儿写信给我,台头一句“晓春老友”,让我顿然热泪盈眶。他信中说:“你捧着吉他自弹自唱的形象始终存留在我脑中。”

  冯老的一生,充满着传奇的色彩。他打小就喜欢文艺,11岁发表处女作。他在政治上早熟,13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4岁加入中共地下党,16岁担任温州城区区委书记,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和武装斗争。1958年蒙冤入狱,在劳改场耗去了他生命中最宝贵的22年,直至1980年沉冤昭雪。

  他大起大落的人生历程,就像蜿蜒奔腾的之江——钱塘江,拐了一个大大的“之”字。

  对于所受的冤屈与磨难,冯老从来不说一句怨言。即使是身陷囹圄,被置于万劫不复的绝境,他仍然坚持阅读马列著作,系统地自学农业化学知识武装自己;他不服罪拒绝穿戴犯人服饰,但在工位上却仍然拚命劳作而成为劳改队生产骨干;为抵御精神上的孤寂,他在枕头上画键盘,彻夜弹唱心中高亢激昂而不能发声的命运交响曲……

  那么,到底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着他,使他走过了如此坎坷而艰难的人生之路呢?这是当年年少的我,心里埋下的一个巨大的问号。

  事隔三十多年以后,当我捧读冯老晚年所作的这部《生之痕》时,才恍然明白:他之所以在逆境中能够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是对组织坚定的信念;二是对脚下这片厚实的土地怀有一种特别的爱。正如艾青诗中所写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生之痕》是冯老用生命体验的血与泪抒写的一部人生史书。全书充满着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它告诫记取历史教训,又激励后来者奋发向前。在《请收下我火烫的心》的诗中,冯老深情地说:“如果我是泪珠/凝聚着一代悲欢,一身坎坷/我愿升华为雨滴/把原野和群山关注/即使汇成苦涩的海洋/也要将洁白的浪花飞舞……”

  在为《历史的磨难与钟爱》一书所作的序中,冯老这样写道:“对于生活中畏首畏尾的弱者,亏待就是摧残;而对于无愧于心的强者,摧残往往变为难以求致的磨难,甚至是一种别样的造就。”冯老的人生本身即一部历史的大书,他自己就是一位无愧于心的强者,一位坚定的革命者,过去的磨难使他成为时代的见证者,现在的反思又使他成为历史最虔诚的倾听者。他用生命与文学铸就了自己别样的人生。

  人生之惊喜,莫过于“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凡此种种。现如今于我,又多了一种:老之将至时,在一本书中发现过去曾经的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模样,从而让我有幸见证一位初心不改、历经百年风雨的文坛宿耆倾其一生的担当与守望!(富晓春)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