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阅读者 > 正文

阅读者|灰烬深处的余温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钱文婷     2018-07-25 11:46 | |

VCG41516786563.jpg

来源/视觉中国

  想读懂一个人,有两种方法,一是读他的作品,一是读他的传记。

  初读鲁迅先生,是在小学的课本上,一封《给颜黎民的信》,让自己读得如入五里云雾,不知身在何处。那时的自己,还是一张空白的纸,对突如其来的鲁迅先生,并不能完全地接纳,也不太懂他那尚带几分文言色彩的语言,更不懂那些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意思。上了初中,读到了先生更多的作品。《一件小事》《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散文叠加起来,渐渐形成了一个模糊而大致的轮廓:高大而冷峻。等读到《狂人日记》《阿Q正传》,以及选在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的政论性文章的时候,我已经进了高中,在那所位处农村而仍洋溢着琅琅书声的中学,我仅依凭教材上所选的作品,尝试着触探先生的精神:外冷内热,黑白分明。隔着二十多年的光阴,我至今记忆犹新。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论文学与出汗》《论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纪念刘和珍君》等等。待到了大学,自己有了一点点经费的自由,便从北师大北门的旧书摊上搜集先生的小集子,几年下来,居然也渐渐地有了十几本,《呐喊》《徬徨》《朝花夕拾》《集外集》《集外集续编》《且介亭集》《两地书》《华盖集》,等等,虽然都是七十年代出版的平装本,但我仍视为珍藏。

  这其实是七十年代生人阅读鲁迅先生的常规路线,我也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多获得了多少东西,更谈不上从中汲取了多少养分,只是在这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对先生的接纳和理解逐渐有了一点点的深入。然而,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虽然接触先生的作品越来越多,也读到了先生的日记,但感觉与先生的距离,仍然没有缩短。

  阅读先生的传记,是大学之后的事情了。先生的传记,同样厚重而纷繁。在先生生前,就有日籍文人小田岳夫为其作传,后来分别在艺文书店和开明书店出版印行。自此以后,关于先生的传记如雨后春笋,触目皆是,仅以《鲁迅传》为名的就有十六七种。王富仁、钱理群、孙郁等大家以毕生精力研究先生的生平、思想、影响等,相关的著作不说是汗牛充栋,也可以说是满架满柜了。

  许寿裳先生的《鲁迅传》是其中较早的代表作。许先生只比鲁迅小了两岁,既是同乡,又是长达三十多年的挚友。他们在艰难时世里相互砥砺,共同前行,相互之间的了解,较之骨肉兄弟更为深刻而广泛。从许先生要言不繁的传记中,我逐渐读出了一位高大而庄重的君子。在这不算漫长的文字历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于我而言,鲁迅先生是一座巍峨的高山,是一片广阔的大海。合上犹带翰墨香泽的书本,我仿佛看到了先生穿越了八十多年的时空,踽踽向我走来……

  先生削瘦单薄的身影从中道落魄的大家族中走出来,带着几分倔强与寂寞,走入这滚滚红尘。“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这对先生而言,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书面教条,而是切切实实的亲身体会:人要是穷了,是连亲戚都会冷眼相待的。所以先生一直对经济这个问题从不迂腐,为了自己的正当权益,宁可放下书生的傲气,与他人对簿公堂。然而,在对待家人朋友方面,他从不吝啬。在对待国家和民族,先生更是全力以赴,毫无保留,愿意用自己的最后的呐喊来唤醒铁屋里的人们。即使这些人们已经昏昏欲睡,已经习惯于黑暗,他还是凝聚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和勇气,在生人之间发出努力的嘶喊:“救救孩子,救救……”

  先生的文字向来是冷硬而倔拗的。初读先生的文字,有如他在《故乡》中所描绘的乡村一样萧瑟而寂寥,几乎没有温度。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透过这冷硬的文字外壳,我们能听到先生的血在瘦瘠的血管里汩汩地流淌。他是真正地以自己的全部心血在爱着这个民族,爱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人。即便对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先生的态度仍然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先生早年受尼采影响比较深,所写文字亦有几分接近。“一切文字,我独爱以血写成者。”所以,年甫弱冠的先生便在扶桑立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寄轩辕。”因为震惊于国人的强健而麻木,所以先生不再迷信医学,他认为与其救治那些身体上有病痛和缺陷的人,还不如抓紧救治他们麻木而愚昧的灵魂,以免他们充当冷漠的看客,或者是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

  天不假年,先生在这寂寞的世界只匆匆行走了五十五年。在这短暂而漫长的半个世纪里,先生步履沉重,形容枯槁,先生常常在黯淡的灯光下伏案疾书,先生努力用自己的文字驱赶浓重得化不开的黑暗。在北京的八号胡同,在广州的白云楼,在上海的山阴路,总能看到先生孜孜不倦的身影。先生丰硕而沉重的成果,在这里根本无须赘述,无论是小说创作,还是小说研究,无论是散文,还是被视为匕首投枪的杂文,都如蒙茸丰茂的野草,长满了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大地,长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高度,使得我们必须抬头仰望。

  阅读先生,同样也是一次步履沉重的旅行,然而,在这样的汲取和洗礼之中,我获得了在黑夜中前进的光明和方向,获得了逆流中奋进的动力和信心,获得了在寂寞中歌唱的勇气和温暖。

  作者:曾双余

  本次活动是由上海市文明办、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新民晚报社联合推出,“阅读者”征文优秀作品将收录进《阅读者》丛书,在2018年上海书展上发布。

  投稿邮箱:yueduzhe@xmwb.com.cn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