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珍档 > 正文

南京西路:人文历史的“涌泉”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读史老张     编辑:钱卫     2019-03-10 13:40 | |

  南京西路是一条充满故事的马路,处处都有人文历史的“涌泉”。在此徜徉,常有时空交错的恍惚。

  单位迁到威海路后,我常在午后到南京西路散步。南京西路筑于1862年,原名“静安寺路”,英文译为“Bubbling Well Road”,意为“涌泉路”或“沸井路”。静安寺旁原有一口古井,常年沸腾,洋人遂以“涌泉”和“沸井”名之。

  在我看来,南京西路(静安寺路)倒真像一口古井,久远深邃,具有厚重的底蕴。上世纪20年代起,一大批作家集聚在这条马路,这里有了故事,有了话题。今天,我在南京西路徜徉,常有时空交错的恍惚。有时候,路过某条弄堂、某家店面,我的眼前,就会闪现一个个作家的身影……

静安寺一景

斜桥邵家高朋满座

  我常常从威海路出发,由茂名北路直抵南京西路。路过吴江路小吃街,再向东走,我就会下意识地放慢脚步。这一带,原称“斜桥”(吴江路原名“斜桥路”“斜桥弄”)。斜桥地名的由来,与已湮没的石家浜(今石门一、二路)有关——石家浜上,或许真有过一座斜跨河流的小桥。

吴江路小吃街一景

  诗人邵洵美就出生在斜桥。静安寺路初筑时,斜桥周边都是荒野田畴,人迹罕至。邵洵美的祖父邵友濂、外祖父盛宣怀都是清末重臣,他们先后在斜桥圈地造房,成为静安寺路最早的大户。邵友濂建造的邵家花园规模庞大,占地数十亩,范围大致在今吴江路到凤阳路、石门路到成都路之间。邵家花园今天已无迹可寻,据邵洵美忆述,花园里有石凳、花棚和各种树木,“园门是黑漆的木栅”,他小时候常到“后门浜里去捉些小虫喂金鱼……”我猜,这花园后门的“浜”,大概就是石家浜。

邵洵美素描画像(徐悲鸿作)

  1927年1月15日,邵洵美与盛宣怀的孙女盛佩玉结婚,轰动上海滩。那天下午,静安寺路大光明影院后面的卡尔登饭店群贤毕至,名人如云。证婚人是复旦公学创办人马相伯,时年88岁。据盛佩玉回忆,“老人须发已白,行路背已挺不直,是搀扶了进来的……老人见到当年的孩子已长大成亲,兴致很高。”参加婚礼者,还有不少邵洵美结识的作家朋友,郁达夫在当天日记里写道:“午后二点,至Carlton参与盛家孙女嫁人典礼,遇见友人不少……”

邵洵美与盛佩玉结婚照,刊于当年上海画报封面

  邵洵美结婚满月,斜桥邵家即高朋满座,徐志摩、陆小曼、郁达夫、戈公振、江小鹣、叶浅予、常玉、张光宇、张正宇和刘海粟等作家、画家欢聚一堂。画家刘海粟首先挥毫,画了一幅松梅图,其他画家也纷纷提笔作画。后来,邵洵美找来一张扇面,大家动手,合作了一幅山水画,最后,诗人徐志摩在画上题了字。这些作品,邵洵美视为珍宝。遗憾的是,后来日寇侵占上海,邵洵美一家逃难时未及搬走,这些画作不知所终。据说在若干年前,这些画作忽然惊现于某著名拍卖会,价格不菲。

同和里的主人

  走到南京西路688广场,我会驻足停下。这里原址是一条著名的弄堂——“同和里”(原南京西路688弄)。邵洵美结婚后不久,因父亲挥霍无度,他被迫将邵家花园地皮抵押,在这里新造了几套房子,构成弄堂雏形。他特地取名为“同和里”,期盼父子“同和”。

同和里原址(今为南京西路688广场)

  邵洵美为人热情,人缘好。他搬进同和里后,在他家周围就形成了一个文人朋友圈。徐志摩是邵洵美的挚友,常偕陆小曼前来。他一来就谈诗,邵洵美对他既佩服又欣赏。有一天,徐志摩说,他家所住的四明村(今延安中路913弄)有夜莺啼叫,每天从半夜可以听到天亮。邵洵美原本并不喜听鸟鸣,但他着迷于英国诗人济慈,一想到济慈《夜莺颂》中诗人随夜莺飘然而去的幻境,他居然连续两天住到徐家,要去聆听夜莺歌唱。

  那时,徐志摩在光华大学任英文教授。有一次返乡,他请邵洵美代课。邵洵美怕压不了阵,特地去配了一副金丝边眼镜,穿上长衫,为徐志摩代课一个月。结果,徐志摩的学生徐訏、徐迟和赵家璧等,又成了邵洵美的学生,他们经常来同和里。徐訏曾在邵家小住,他1943年创作的小说《风萧萧》(王安忆曾将它改编为同名话剧),扬名天下;诗人徐迟有一次来邵家借英文打字机,邵洵美索性割爱相赠;赵家璧后来成为著名出版家,却一直把邵洵美尊为“老师”。

  画家徐悲鸿旅法回国后,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只要到上海,他就会偕妻子蒋碧微来同和里。盛佩玉与蒋碧微很谈得来,在她印象中,蒋碧微讲宜兴话,“才从法国回来的人,法国话中却有宜兴音,说话时牙齿很齐。”1930年的一天,徐悲鸿突然一个人前来,“洵美看他神情有异,一问之下,才知因夫妻失和。”这一次,徐悲鸿在邵家住了约一个月。

静安寺路上的“醉汉”

  在同和里对面(今广电大厦到石门一路之间),邵洵美开过一家“金屋书店”,专门出版文学书刊。据郁达夫回忆,“我们空下来,要想找几个人谈谈天,只须上洵美的书店去就对,因为他那里是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

  1928年5月,郁达夫与王映霞结婚后,租住在赫德路嘉禾里(今常德路越洋广场芮欧百货),嘉禾里离同和里不远,郁达夫与邵洵美往来密切。有一次,他给邵洵美写信,盛赞邵的小说《搬家》“是近年少见的飘逸的文章”。邵洵美有时也会造访嘉禾里,王映霞记得,“邵每来都是坐自家的小汽车”,“来我家玩的作家都很穷,只有邵洵美是例外,他是一个最富有的文人。”

郁达夫与王映霞

  邵洵美也许是郁达夫唯一的“阔朋友”。郁达夫生性敏感、孤独,一度贫困沉沦。他曾非常鄙视“乡村别墅里的阔人的夜来淫乐的归车”。1921年,郁达夫留日返沪后,曾与留日同学郭沫若租住在哈同路民厚南里(今铜仁路静安嘉里中心原址),两人惺惺相惜,以卖文为生。一天晚上,他们去泰东书局了解《创造季刊》创刊号的销售情况,书局老板态度非常冷淡。两人顿时“无限伤感”,到四马路(福州路)喝酒解闷。从酒馆出来,他俩已有醉意,在月光下“手牵着手”回家,据郭沫若回忆:“在平滑如砥的静安寺路上,时有兜风汽车飞驰而过。达夫曾突然跑向街心,向着一辆飞来的汽车,以手指比成手枪的形式,大呼着:‘我要枪毙你们这些资本家’!”

  郁达夫有一篇短篇小说《血泪》中提到一个窘困倒霉的人力车夫,因与房东、警察吵架,心情郁闷。当天夜里,他借酒浇愁,醉倒在静安寺路上。突然,一辆汽车驶过,将他伸出的右脚截成两段。“他醒转来的时候,就在月亮底下,抱着了一只鲜血淋漓折断了的右足痛哭了一场。”这个情节,令人悲愤、震撼。读到这里,我就会想起郭沫若的回忆,我一直以为,那个倒在静安寺路上的人力车夫,似乎就是郁达夫自己。

低调默然的“凯司令”

  也许,郁达夫是最早把静安寺路写进小说的作家。

  从南京西路茂名北路口向西,就是凯司令咖啡馆(今南京西路1001号),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地标。有作家是这样描写“凯司令”的:“寥寥几个卡位”“甬道灯点得雪亮”“墙壁下半截漆成咖啡色”,王佳芝就是在这里等候易先生的。杀手行动的地方,被上级安排在“珠宝店”,“选中这爿店总是为了地段,离凯司令又近”。根据描述,平安戏院“横街对面”就是“凯司令”,“然后是西伯利亚皮货店,绿屋夫人时装店,并排两家四个大橱窗,华贵的木制模特儿在霓虹灯后摆出各种姿势……”

凯司令咖啡馆(南京西路1001号)仍在原地矗立

  “凯司令”与“西伯利亚”(原南京西路1135号)、“绿屋夫人”(原南京西路792号)、“平安戏院”(今陕西北路203号),都是静安寺路上真实存在的地标。不过,假如有人把小说当指南,今天到南京西路上按图索骥,恐怕会略显失望。实际上,“凯司令”虽邻近“西伯利亚”,但离“平安戏院”足足有200米,“绿屋夫人”则与之离得更远;另外,“西伯利亚”、“绿屋夫人”和“平安戏院”早已改朝换代,惟有“凯司令”低调默然,还在原地矗立。

绿屋夫人时装店(南京西路792号)原在德义大楼楼下

  从“凯司令”再往西,走过静安别墅(南京西路1025弄)弄口,就是梅龙镇酒家。“梅龙镇”常被人误写为“梅陇镇”,其实它原是两位京剧迷开办的菜馆,店名源于京剧《游龙戏凤》中虚构的梅龙镇,与闵行的梅陇镇没有半点关系。

  与梅龙镇酒家连在一道的几幢大楼,就是重华新村。

“独闯”重华新村

  1946年10月,剧作家夏衍曾在重华新村租房,安顿家人。10月底,他即遵照周恩来指示,离沪赴港。离沪前夕,为什么要到重华新村租房?夏衍自己好像从未说过。不过,从他非凡的职业生涯来看,静安寺路这一带,对他意义重大。

重华新村(南京西路1081弄)内的梅龙镇酒家

  1927年夏,夏衍从日本回国抵沪不久,就与静安寺路打过交道。据贾植芳在《我的难友邵洵美》中记述,邵洵美在同和里对面开金屋书店期间,有人拿来一叠《北美印象记》(日本作家厨川白村著)译稿,对他说,译者沈端先是个年轻人,“刚从日本留学归来,生活无着,你是否可以为他出版一本书,接济他一下。”邵洵美听后,连稿子也没看,马上拿出五百元钱付了版税。这个“沈端先”,就是后来的夏衍。

  1932年,夏衍租住在爱文义路普益里(今北京西路泰兴路口),这里离静安寺路不远。有一次,夏衍等人约好去内山书店拜访鲁迅,“我在我住家附近的旧戈登路(今江宁路——引者注)美琪电影院门口叫了一辆出租汽车等待周扬和阳翰笙……(后来)还加了一个田汉。”这次会面,令夏衍终生难忘。不久,梅龙镇酒家被进步实业家吴湄盘下,因吴湄与左翼戏剧家关系密切,“梅龙镇”很快就成为进步文艺人士的堡垒,夏衍曾多次与田汉、欧阳予倩、洪深、阳翰笙、应云卫、于伶和曹禺等一起,在这里开展活动。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夏衍穿上军装,随解放军入城,接管大上海。27日下午,他办完公事,要了一辆吉普车,回重华新村探望家人。

1949年5月夏衍(右一)穿军装参加军管会进入上海入城式(戴墨镜者为于伶)

  如今,每当仰望着“梅龙镇”飞檐翘角的门楼,我就会想入非非:南京西路,就是这样一条奇妙的马路,充满故事,又激发灵感与幻想。谁说这里“沸井”已枯?这条路上,处处都有人文历史的“涌泉”。(读史老张)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