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夜光杯 > 珍档 > 正文

梅芳里,新中国上海的第一个居委会所在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何加正     编辑:史佳林     2021-11-06 11:58 | |

梅芳里是长寿路上一条再普通不过的弄堂,坐落在苏州河南岸,在胶州路和常德路之间,按里弄排序,为421弄。

弄堂不宽,喇叭口进去,弄堂上方有一块横匾,上书“梅芳里”三个大字。梅芳里由北向南走向,走出不远,便是横向的一排排东西走向的支弄,如同一根藤上向两边直直地伸出许多枝蔓,共有38条之多,一色的两层建筑,白墙黑瓦。从长寿路进入梅芳里,可以一直向前走到南边的安远路。安远路不及长寿路繁华,没有人来车往,显得冷冷清清,如果不是我姐姐在那边住过,应该不会去的。

西边第一排支弄八个门洞,门牌从50号到57号,小弄堂尽头最后一个门洞就是我家。57号最多时曾住过4户人家,楼下两户,楼上两户。我们住楼上前楼,加上一层阁楼,应该是最好的户型了。后楼是差不多10平方米左右的一小间,住户常常变。我只记得有一对年轻夫妇住过。印象最深的当数亭子间了,很小,在楼梯底下,夹在前厅和灶披间之间。和楼上后楼相比,不光面积小,更没有光线,密不透风,白天也是伸手不见五指,必须开灯。当时住着孤寡老人马奶奶。马奶奶经常推着一辆四轮小车子,上面是一桶黄灿灿香喷喷的酸菜,在弄堂高低不平的石岗路上咣里咣当经过。小时候好奇,上楼时偶尔会在马奶奶门口张望一下。马奶奶很和气,总会客气地打声招呼。后来不知怎么不见她了,据说老了回乡下亲戚家去了,不禁令人唏嘘。

我家前楼窗前摆放的八仙桌紧靠我爷爷的床,没事的时候喜欢坐在窗前看楼下风景。窗下右边前方是一块小空地,空地边上有一堵墙,墙的那边听说是曾经的租界,房屋的风格和我们这边不同,有三四层高,而且高低不一。最高层那家,房子有点特别,类似楼顶上外加一个亭子,有个男人常常侧坐在窗前看什么东西,远远的,影影绰绰,不免引人遐想。后来,墙给拆了,空地一下子成了交通的“三岔口”,风景也就来了。人来人往,有点小热闹起来。一到下雨天,雨水不紧不慢打在地面上,打在对面一排人家的房檐上,打在右前方的那片空地上,积水处泛起一个个小水泡,打着伞的男男女女从楼下经过,只看见伞顶看不见人,是一道难以忘怀的风景线。

姐姐偶尔从楼下经过,我便会高声喊叫,姐姐总是仰起脸笑笑。天气好的时候,来往行人会更多些。有脚步匆匆的年轻男女,也有步履蹒跚的老人。我爷爷退休后是居委会干部,常常听见他在楼下和人大声说话。有时明显感觉有人有什么不满,我爷爷在做解释,这时就会莫名担心爷爷会不会和人吵架。人们也常常聚集在我们楼下前厅周奶奶家聊天,这时往往有路过卖五香豆的,一边拉长声调:“五香豆要——”一边随手一挥,撒进来几粒豆子,这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

前楼的人家把竹竿从窗口伸出去,搭在对面的房檐上,上面挂满洗过的衣服。有些免不了还滴滴答答,下边的行人似乎并不在意,遇到滴水的,绕一绕,让一让就好了。

我家对面住着母女俩,宁波人,住在灶披间上面加盖半层的房间,扁扁的窗户,感觉是住在船上。窗口对着窗口,吃饭时,时不时会打声招呼。梅芳里的居民大多居住拥挤,条件较差,但无论环境如何艰辛,似乎都能安贫乐道。

弄堂里,最热闹的时光当数清晨。生炉子、倒马桶是第一要务,来不得半点马虎。木材引火产生阵阵浓烟,加上煤球的燃烧和其他早间味道,空气中立马升腾起一股独特的令人难以忘却的“弄堂味”。忙碌的人们开始各自的忙碌,有从菜市场买菜刚回的,有出门去买早点的,有行色匆匆赶去上班的。招呼声、问候声,加上刷马桶声和小贩的叫卖声,一时间展现的是一幅令人终生难忘的弄堂“市井图”。

儿时真正的乐园,其实还得往东延伸,越过江宁路,那就是苏州河上的长寿路桥。桥的这边没有什么好玩的,好玩的在桥的另一边,桥下有个小公园,濒临苏州河,有树,有花,有草滩,还有打太极的老人。虽然简单,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但真真正正是我们心目中最完美的乐园,常常带着小伙伴一路走过来,很累了,但总是玩得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出梅芳里弄堂口向西去,便是胶州路,这里有一个小人书摊,一分钱看一本普通小人书,两分钱则可以看一本厚厚的小人书。暑假里,通常早饭后会急急地往这儿赶,挑好自己想看的书,然后往小板凳上一坐,整个世界就全是你的了。除了书里的故事,几乎一切都不存在,汽车的喇叭声,街上的嘈杂声,什么声都听不见。那时零用钱少,看着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图书,恨不得全看个够,但不得已还得挑着来。中午时分,人愈来愈少了,只好放下手中的书,依依不舍回家,盼着下午再来。

几十年过去了,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但在我的脑海里却总是那么地清晰。长寿路已是上海新的繁华街区,而梅芳里在上海版图上早已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现代化高楼大厦,叫亚新生活广场。

人的一生,千奇百怪;颠沛流离,奔走劳碌;世事沧桑,变化莫测。但孩童时期形成的一些印象和记忆,却总是那么深入骨髓,伴你终生。

2000年代中期,在人民网工作期间,出差上海。偶得闲暇,一定要去梅芳里看看。面对现代化高楼大厦,一时间除了尚有一点点兴奋,过去那种从心底深处闪出的无名感觉一点都没有了。

偶然,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好消息,说梅芳里居民社区委员会恢复了。把这段文字抄录于此:“长寿路梅芳里社区居民委员会成立于1951年6月8日,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建立的第一个居民委员会。它的建立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保甲制度,标志着基层民主自治正式走上历史舞台,是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制度重要转折点。……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梅芳里居委会的管辖范围因旧城改造、动拆迁,撤销了梅芳里居民委员会。长寿路街道办事处考虑到梅芳里居委会名称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在原梅芳里居委会管辖范围的区域内,又恢复了长寿路街道梅芳里社区居民委员会。”

此居委会显然已非彼居委会,但它重新出现和存在,对曾经的梅芳里居民来说,无疑是一种慰藉。(何加正)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