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科创 > 正文

“雪龙2”号今日交付 将参与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郜阳 马亚宁     作者:郜阳 马亚宁     编辑:任天宝     2019-07-11 11:13 | |

1260160-01.jpeg

图说:“雪龙2”号今日交付,将参与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下同)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今天,雪龙家族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新成员。在江南造船厂,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顺利交付。从此,老骥伏枥的“雪龙”号不再形单影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破冰能力更强、探测手段更为先进的“雪龙2”号将助力我国的极地海洋科考再上一个新台阶。

  “雪龙2”号交付后,将正式加入我国极地考察序列,开展船载科考设备调试等工作。今年下半年,它也将与“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可以预见,中国红在茫茫冰雪中将会更加绚丽耀眼。

1260216-01.jpeg

  试航结果喜人 主要性能国际先进

  船长122.5米,型宽22.32米,航速12-15节,自持力60天,可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备全球航行能力;世界上首条能够船艏和船艉双向破冰的极地科考船,能以2-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雪厚0.2米的条件下连续破冰航行;船上配备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能为极地海洋环境提供重要的基础平台……自2016年12月20日在江南造船集团的切割车间里迸发出第一束电光火石,“雪龙2”号就自带“高光”,总体设计建造进展顺利。

  特别是在15个日夜、超过1600海里的海试中,它表现出众。“不仅安全性、经济性、操纵性全面达到预设目标,更有不少关键指标超出预期,船东和船厂都比较满意。” “雪龙2”号总设计师、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研究员吴刚如数家珍。例如,在验证船舶操纵性能的威廉逊溺水救生试验中,“雪龙2”号操纵性很好,旋转半径更小,“掉头”用时比其它船舶少三分之一。而且,其安全性、经济性、操纵性全面达到预设目标,船舶空船重量控制、振动噪声、总体布置综合考虑、抗风稳性及配载、电站负荷和油耗、动力系统可靠性以及生活环境舒适度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实验室大屏显示系统也调试成功,“雪龙2”号几十套科考设备的运行和数据采集的情况都能实现设备集中控制和监视,还能及时现场展示调查成果。

  还值得一提的是,“雪龙2”号的建造和装修都坚持绿色环保的原则。不论烟囱排气、污水和垃圾排放控制,还是空调、采暖实时调节,装备小型化和材料轻质化的研制,以及环保无污染涂料的应用,都使新船足够环保,以此保护极地纯净脆弱的生态环境。

1260165-02.jpeg

  上海科研人代代传承完成任务

  “雪龙2”号建造由自然资源部所属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织实施。该船采用了“国内外联合设计、国内建造”的原则。“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表示,“中方针对该船的长航程特点以及中国科考队员的生活习惯、作业模式贡献了大量的技术经验。通过‘雪龙2’号的积累与实践,表明我国已完全具备自主开发设计科考破冰船的技术能力。”

  在海洋科学考察船设计领域,中船第七〇八研究所有着深厚的底蕴。研制属于中国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凝聚了该所几代人的梦想和努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第七〇八所研究员张炳炎更是贡献了毕生心血,作为我国造船界首位登上南极的高级专家,设计建造出中国自己的极地科考船是他晚年最大的心愿。

  张院士在有生之年利用国际上先进科考船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方法已培养出一批年轻的科考船设计师。当“雪龙2”号项目启动时,张炳炎已生患重病,但他依然时刻牵挂着项目的进展。2012年7月,张炳炎院士得知“雪龙2”号将采用世界首创的下沉式龙骨设计具体方案时,他尤为关心和重视,当吴刚把图纸带到病床前,极度虚弱的他强撑起身体仔细观看,已经说不出话的张炳炎院士,最终满意地点了点头。

  近十年来,在老一辈船舶设计大师的带领和激励下,中船第七〇八所民船部“雪龙2”号设计团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作为“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参加了我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南极之行让吴刚意识到,必须为科研人员提供更为科学、便捷的工作环境。

  前往南极,有“魔鬼地带”之称的西风带是必经之地,那儿盛行7级以上大风和数米高的巨浪。吴刚看到,船上的吊钩、集装箱、直升机等大型设备都被额外加固和绑扎,甲板上和实验室里的科考设备也都进行了固定。晃荡了好几天的他在新船设计时,坚持将抗强风等级提升至阵风12级。

  破冰,是极地科考船最重要的一项技能。由于“雪龙”号的破冰能力不足1米,往往无法驶近被冰层“包围”的中山站。“‘雪龙2’号最大的改进就是破冰能力的增强。”吴刚很是骄傲,“‘雪龙2’号艏向可持续破1.5米冰和0.2米雪;艉向可突破极区20米当年冰冰脊。”可别小看这半米的差别,破冰能力增强,可以让船只直抵中山站,包括它附近的很多海域,科学家们也就有机会探索更多未知。

  在船舱底部,神秘的“水密月池系统”,可谓“雪龙2”号的独门秘籍。 这个七〇八所设计人员最得意的创新设计,简单说就是在船中“挖一个”从船舱贯穿到船底的“井”。从井口到井底,约有几十米深,打开“井底”的水密盖子,就可以直通海洋。“有了这个月池系统,即使科考船被厚厚的冰层包围,也不影响科研人员投放科考设备,采集海洋样本。”“雪龙2”号设计团队在查阅公开资料后发现,“雪龙2”号可能是全球第一艘装备有“水密月池系统”的科考船。

  带加热功能的毛巾架、室外加热扶手和防滑踏步、尾部铺满木地板且有部分加热功能的作业甲板、全船WIFI全覆盖、即便在到处被“ 钢筋铁骨” 围着的机舱里仍然能保持手机畅通的技术……登上“雪龙2”号,设计师们在细节上的处处用心,不经意间就会划过指尖,掠过眼前。“只有让他们航行安心,生活舒适,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研究成果产生。”吴刚如是说。

  开启“双龙探极”时代

  担任“雪龙2”号船长的,是曾经掌舵“雪龙”号,总航程逾30万海里的赵炎平。有一次,“雪龙”号在穿越西风带时遭遇了多个气旋的袭击,为减小大风浪对船舶的影响,赵炎平尝试在西风带中的麦夸里岛和赫德岛避风,采用分段性穿越的方式渡过西风带。这一大胆尝试,为今后船舶在该区域航行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大大的提高了“雪龙”号穿越西风带的安全性。

  三年前,赵炎平转入了新建破冰船工程部工作,参与建造“雪龙2”号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报验工程时,正值上海连日高温,为确保工艺和质量,赵炎平穿梭在狭窄的船体结构中,对照验收标准认真检查。每进出一次压载舱他的工作服都被汗水浸透,但他仍坚持把所有的舱室都检查个遍,身体力行传递着“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

  “雪龙2”号的命名人是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陈大可院士,他在命名词中这样写道:“愿你:承续永恒的南极精神,满载极地人和祖国的期许,承载起极地求索的使命与担当,承载起兴海强国的光荣与梦想,面向南北两极,劈波斩浪,破冰前行,顺利平安!”

  我国目前已建成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4座南极科考站和北极黄河站,也正在南极罗斯海沿岸建设中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现有的“雪龙”号有些“不堪重负”。因此,未来“雪龙2”号将和“雪龙”号组成极地科考破冰船队,共赴极地科考。这意味着我国极地考察区域和季节得到了极大拓展和延长。

  “雪龙”号的后勤补给能力强大,将以后勤保障支撑为主,兼顾科学考察。而“雪龙2”号科学调查能力突出,将以极区海洋科考调查作业为主,还可为部分南极考察站提供适量的物资和油料。同时,“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和冰区操纵性能,也可为极地考察船舶提供作业支持和救援。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介绍,“雪龙2”号明年还将与德国、俄罗斯科考船共同参与国际漂流冰站计划。

  今年是《南极条约》签署60周年,也是中国南极考察35周年和北极考察20周年。如今,保护极地生态环境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各国均在大力加强科学考察,为南、北极国际治理提供关键科技支撑。我国极地考察平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目前拥有“两船六站”、位居国际前列的规模;同时,研究成果居极地考察第二方阵的前列。可以相信,随着南、北极考察“双龙探极”时代的开启,中国必将为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和极地治理作出新的贡献,也助力我国从极地大国向极地强国迈进。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马亚宁

  【相关链接】

  极地科考迎来“兄弟连” 我国自主建造“雪龙2”号今正式交付

今日热点

网友评论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您还能输入300
最新评论 [展开]

新民报系成员|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矩阵|新民网|广告刊例|战略合作伙伴

新民晚报|新民网|新民周刊|新民晚报社区版

新民晚报数字报|新民晚报ipad版|新民网客户端

关于新民网|联系方式|工作机会|知识产权声明

北大方正|上海音乐厅|中卫普信|东方讲坛|今日头条|钱报网|中国网信网|中国禁毒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沪B2-20110022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9381

广电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36号|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900430043|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44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90号|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579号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